体育健身,文化怡情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33 浏览:17661

引言: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身体运动,怡情的文化工作,是杨尚孔先生八十高龄还仍然精神矍铄的几条养生诀窍.

记者手记

采访杨尚孔先生之前,我已在他八十大寿的宴会上见过他,一位穿着西服的儒雅老人,谦逊地站在人群中与来客握手,包括像我这样的年轻后辈.当日的寿宴上,众多他的丽江乡友,用纳西语唱着淳真的故乡歌谣,在成都这座红尘滚滚的城市,听来恍然如梦.他收到的礼物,多是雅逸字画,不解内情的,定会以为寿者是一位风雅文士,而不是中国体操界的前辈名宿.

在一个有些寒意的冬日午后,我走进杨老的家.他穿着印有奥运标志的保暖运动服,这时我才觉得他是一个体育人,即使退休多年,对体育仍有着深深的情节.在他的家中,两杯清茶,一老一少,他用我熟悉的乡音,忆起自己的平生往事.跟随着他的回忆,我的思绪似乎飘向了那些逝去的年代!

艰苦岁月,献身体操事业

让我们将记忆的背景拉得远一点.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和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校纷纷内迁至云南,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南联大.这些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因为不能回到故乡,流落到云南各地的学校做老师,包括当年到昆明需要十八天的极边之地,丽江.他们不但学识好,运动也很出色,课余便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日积月累,丽江中学体育之风日盛.

在这样的传统下,后来就读于该校的杨尚孔,自然也爱上了体育运动.中学毕业,他考入了体育学院.1952年,18岁的纳西少年离开故乡,远赴北京求学.因为个子不高,本来最爱打篮球的杨尚孔,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体操,从此与中国体操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四年后,杨尚孔从中央体院毕业,被分配到成都体院做老师,兼任学院代表队体操教练.

1959年,首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为了参赛,四川省体委组建了省体操队,杨尚孔被选为男队教练,这一年他25岁.“当时抽调出来集训的队员,不止有体院的学生,也有川大的,工学院的,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高分子的,人员很杂.”杨老喝口茶笑道,“很多学生只小我两三岁,样子看起来跟我差不多大.”

在杨老的八十寿宴上,我遇到他当年的两位学生,已是白发老人.问起他们当初对杨老的印象,两位老人有些激动,“杨老师当时还很年轻,但训练认真,24小时都在队里,跟我们同吃同住.”

首届全运会上,四川体操队获得第九名,而只有前八名可以得奖.为了在下一届能打场翻身仗,比赛结束后,省队的队员训练更加卖力了.教练跟队员都是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很是团结.

一次集合训练时,杨尚孔发现,站在他面前的七八位队员,一夜之间全剃成了光头.“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我,这是削发明志,把剃下来的头发放在一起,下定决心,共同奋斗,一定要在下次取得好成绩.”至今说起,杨老还为当初这些队员的精神感动,“每次训练完了集合,我口令稍息,立正,然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喊口号,‘天不怕,地不怕,今天练完了,明天继续干,干干干’.”

体操必须在室内进行,但当时并没有训练条件,体委只能腾出一间体干班的平房,以供队员们训练自由体操、跳马、双杠.其他的项目则在室外进行,冬天气候严寒,单杠本身就很滑很冷,训练时只好在旁边放一个火炉取暖.训练用的垫子也只是棕垫和布垫,薄薄的一层,受伤的情况就常常发生,大家都互相保护着.

62年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体操团体赛不再举办.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原因,也没能参加一些国际赛事,这对体育事业的伤害很大.“其实当时我们的一些优秀运动员,已经达到了世界锦标赛的水平,可惜无缘参与.”杨老难掩遗憾地说.

虽为时代所限,中国体操崛起的种子,却早已被这些前辈种下.在杨尚孔的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了中国女子体操队教练的刘群玲.在72年恢复的全国锦标赛中,她获得冠军而被调入国家队,后来带出了包括刘璇、程菲在内的多位世界冠军.

执教智利,再创体育辉煌

1980年,杨尚孔迎来了自己体育事业的巅峰.受智利奥委会邀请,他被国家体委委派到智利,担任智利国家体操队总教练.

仅仅执教七个月后,杨尚孔带领智利国家体操队参加南美运动会,便获得了一项个人冠军和团体第三名.原本计划执教一年,因成绩突出,他被智利挽留,继续执教.

1982年,他带领智利国家队到阿根廷,参加南美锦标赛.双杠比赛中,一位他认为是冠军水平的运动员,最后的分数较低,只排在了第三名.熟悉评分标准的杨尚孔深觉不公,找到裁判理论,“为什么我的队员分数这么低?他的动作难度不够吗?对方回答,够.那有什么动作错误吗?也没有.那为什么他的分数会比前面两位的低?请你们回答.”僵持中,一位国际体操联合会的女子技术委员会主席从台上走下来问道,“杨先生,您有什么问题?”“我的运动员表现非常完美,为什么分数这么低?”他向这位主席发问.“我知道了,我马上去找裁判长开会研究.”经过他的抗争,这位运动员的分数最后被更正.

刚到智利时,杨尚孔并不急于投入训练,而是先观察智利队员原本怎么练习.一天,有一位队员在训练中受了伤,他跑过去一看,便知是跟腱断了,让马上送医院.医生说需要动手术,他向医生建议,“不要从正中间开口,不然会留下一条像蚯蚓一样的疤痕,以后训练时就会经常摩擦到,容易发炎引起感染.恢复过程也很重要,通常的做法是,手术后打上石膏,几个月后,好是好了,但容易肌肉萎缩.所以我建议只打一个月石膏,而且要注意石膏的角度,不能小于九十度,也不能太大.角度太大跟腱又缩回去了,以后蹲不下来.”

医生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恢复后,并没有影响这位运动员的功能,但单杠、跳马一类的高空落地还是会有顾虑,因此杨尚孔建议他放弃跳马,专注练习自己的长项,双杠.最后,这位运动员在南美运动会上摘得了双杠冠军,他就是纳瓦罗.夺冠的那一刻,智利体操队的所有运动员,把杨尚孔抱了起来,抛向空中,并高呼着:Chile(智利),China(中国)!Chile(智利),China(中国)!淡泊晚年,文化中寻找乐趣

美丽的人生,应该像一首动人的曲子,从清越婉转到澎湃,最后余音袅袅,归于平淡.

杨尚孔先生创造了自己体育事业的辉煌,退休后,从体育转身,开始潜心研究成都民俗文化和丽江纳西族文化.这样的跨度,源于他心灵深处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则源于丽江杨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

杨尚孔先生的老家,在丽江的一个美丽乡村,村民几乎都是杨氏,纯正的纳西族.虽处僻远,但杨氏子弟文化之高,人才之多,在农村的少数民族之中,实属罕见.譬如杨老的二叔,西南联大毕业,而后留学美国,归国后做了川大的教授.


虽为纳西族,杨氏家族却格外崇尚汉文化.杨老的祖父,考取秀才,能写诗写词,非常重视教育,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了杨老的父辈,读大学的人就很多了.半是农家半是儒.杨老名尚孔,便是崇尚孔夫子之意.他另有五十多个亲堂兄弟,尚仁、尚义、尚礼等“仁义礼智信、尧舜禹汤,圣贤都被我们杨家崇尚完了.”他笑道.

丽江杨氏家族尊东汉名臣杨震为祖.杨震通晓经史,为官清廉.曾有他举荐过的官员,深夜送十斤黄金给他,被他拒绝,来人劝说深夜无人知,他回答,‘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能说无人知道?’这个‘深夜却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杨家以这“四知”为家训,教育子孙要做一个正派清廉之人,据杨尚孔先生说,自己丽江老家的堂屋和正门上都刻着一副对子:清白传家守四知,谦恭处世严三畏.三畏,是指孔子所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读圣人之言,行圣人之道,谦逊清正便成了杨老的行为准绳.他是成都民俗文化协会的副会长,却一直跟我强调,自己主要是去学习的.事实上,协会的文化书籍,从编辑、组稿、联系出版,他都亲力亲为.

协会近年出版了《竹枝成都》一书,收录两千多首竹枝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夔州时,将巴山蜀水间的民歌,改作新词,千百年来早已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文人诗体.巴蜀之地,无疑就是竹枝词的故乡.

杨老将竹枝词跟成都联系起来,取书名为《竹枝成都――本土文化的经典记忆》.书籍筹备时,所有竹枝词都统归到杨老手里,由他编辑,归类,打字,封面设计.经过九轮修改,方才定稿.为了营造古色古香的封面效果,他决定取郑板桥书法作为书名字体.通过一位书法家,寻到郑板桥的字帖,从中找了很久,他终于找齐了“竹枝成都”四字.

这样浩大的文化工作,却并没有让他感到劳累.“看书,查找资料,编书,这些事情其实对身体大有好处.很多人工作时身体很好,退休后每天闲着,反而迅速衰老,就是因为生活没有了重心.文化本来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在书中找到了乐趣,更陶冶了性情.它让我变得专注,忘我,在享受中度过了闲暇时光.”杨老吐露心迹道.

作为一个体育专业人士,他也深知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虽然已退休多年,他仍然会每天练练操,练练拳.“我现在的生活非常规律,早睡早起,这是多年体育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因为做教练时,我就要每天早起,带着队员们做早操.”

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体育运动,怡情的文化工作,这就是杨尚孔先生八十高龄还仍然精神矍铄的养生诀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