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病人的护理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4 浏览:15650

【摘 要】目的:探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方法:以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调查对象,对人口学资料、术前相关指标与术中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结果:术后发现压疮15例,发生率为12.5%,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都痊愈出院.结论:压疮病人的发生与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有关,要积极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

【关 键 词】压疮;护理;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50-02

压疮多在手术后发生,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也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生理、心理与经济负担【1】.有研究表明,一旦有发生压疮,护士的工作量将增加50%,使护理资源更加紧张,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2】.合理识别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能减少压疮的发生【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以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外科病区住院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年龄≥18岁;术前皮肤无压疮存在本次手术为住院期间所进行的第一次手术;调查对象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其中男性88例,女性32例.年龄18-90岁,平均48.42±16.85岁.

1.2资料收集

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术前相关指标与术中相关指标,人口学资料和术前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身高体重比、生命体征、压疮发生史、既往手术史、术前住院天数、禁食时间、术前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水平、血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数.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体位、手术方法、麻醉方式、ASA评分、术中生命体征等.

1.3压疮的判断标准

采用目前国际推荐、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的压疮标准:至少连续两个观察日在同一部位出现的压之不褪色的红斑.

1.4数据分析

采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压疮发生情况

经过调查,本组患者术后发现压疮15例,发生率为12.5%,均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手术后1-3天内.

2.2危险因素分析

经过调查与详细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3护理方法与预后

对压疮病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如合理饮食护理,多食蔬菜等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通过治疗和辅助检查来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肠蠕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人的病情和症状,深入浅出的向病人解释可能出现的压疮情况,保证病人积极的心理状态.

所有患者经过上述干预后,都痊愈出院.

3讨论

我们知道,手术给患者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一些病情严重者需要长时间的手术,或术中血液灌注不足诱发病肤的受损,导致压疮的发生【4】.文献报道当前我国压疮的发病率与15年前相比没有下降的趋势,可能与病人年龄结构老化和危重症病人越来越多有关【5】.

本组患者术后发现压疮15例,发生率为12.5%,均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手术后1-3天内.其中多数压疮发生于骶尾部,为此在安置手术体位时要加强对骨突部位的保护.手术当天能观察到皮肤出现异常者占60%.因此术后当天至手术后1-3天是术后压疮预防的重要时期.

本文统计发现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越晚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淋巴细胞总数是保护因素,表明高龄、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水平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

在护理中,要建立预防为主、立足整体、重视局部的原则.要充分重视并提前进行护理干预,完善适合我国人群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工具,提高压疮预防和管理水平.

总之,压疮病人的发生与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有关,要积极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