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9 浏览:7172

摘 要随着近几年不断深入的新的医学模式,在对急性病人进行抢救中,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急性病人保存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关 键 词急性;心理护理;抢救

急性病人指的是那些由于病情急性发作,并且该病往往都属于危重病症,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抢救.以往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在对急性病人进行抢救时仅需要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最快的速度就行,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但随着近几年不断深入的新的医学模式,意识到在病人抢救中,由于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或可能存在躯体伤残,从而病人心理会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对抢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分析近几年来我院在对急性病人进行抢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

病人进院急救时面对着生疏的环境以及陌生的医护人员,其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并且若看见其他病人痛苦的面容,也可能会有心理障碍产生.同时此时若没有亲人的陪伴,其常常会产生害怕、孤单的心理,由此而觉得疼痛无法忍受,从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通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对于医护人员的劝告不听,从而造成休息、睡眠以及正常的饮食被影响.

1.1恐惧和焦虑

由于病症发病急、病情严重,病人入院后对于自己的病情以及需要经历的诊断治疗过程仍然是在一个未知状态,由此常常胡思乱想,如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耐受疼痛,病症是否能够得到明确诊断或病情是否会进一步加重,甚至有些病人出现是否自己会病死等心理,这些不良想法对于病人的心理会造成巨大影响,并且会随着不断延长的治疗时间以及病痛的加重而不断的增加.

2不良心理因素对病人造成的影响

2.1疼痛

由于疾病而引起的疼痛会造成病人精神紧张、对疼痛较差的耐受力以及对疼痛惧怕等不良心理,这些情绪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干扰,从而引起患者发生多种脏器功能紊乱,并且会引起全身疲乏无力以及不思饮食等,同时病人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会造成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2.2外伤及产妇出血

外伤病人出血常常都在突然间发生,病人由于流血不止而会引起精神高度紧张,对于其他人的劝告根本听不进去,与医护人员难以积极配合,这会导致出血量进一步增加,而病人恐惧心理则会进一步加剧.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过度疲劳,其则会精神高度紧张并具有忧虑心理,这会进一步延长产程,并且会对产后子宫收缩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2.3精神崩溃,加重病情

急性病人在临床中常常会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恐惧、焦虑、紧张不安,希望抢救能够更快、更及时、更全面,渴望能够转危为安,同时急性病人其心理活动又非常复杂,如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等影响导致病人感觉紧张刺激而自我应对机制可能被摧毁,从而出现心理异常.同时若病人突然患上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心理平衡也会由于过分恐惧而被打破,还有些以前属于慢性疾病,但其病情突然恶化的病人,容易产生一种濒死感,而正是这种无助、恐惧、悲伤、绝望等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病人加速死亡.而病人的年龄、病情、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也是造成病人出现不同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中需要对每一个急性病人进行具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急性病人心理护理

3.1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可亲

急性病人大部分都是属于求医心切的心理,一旦其进入医院后就会立即出现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因此,此时医护人员在对病人接待中必须以热情的态度,对病人进行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同时要对病人进行悉心体贴入微的关怀,由此让病人觉得其得到了救命的亲人.通过这样的医患关系能够有助于抢救过程的顺利开展,对抢救及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3.2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可信

医护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娴熟的操作技术,不仅能够为病人转危为安赢得时间,并且能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鼓舞、支持和依靠力量,能够让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使病人获得安全感,有勇气和医护人员一起面对疾病.

3.3让病人感到安全

病人若要在诊治过程中得到安全,医护人员的技术和医德是基础,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中要有针对性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使患者心理冲突得到缓解,并且精神痛苦得到坚强.心理疏导中尽量避免消极暗示,要给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是病人能够真正的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总之,急性病人是否能够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顺利度过这与医护人员是否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经多年临床实践正面.同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急性病人保存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