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是怎么招生的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14 浏览:80343

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哈佛

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想要认识威廉.《纽约时报》为这位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开设的问答栏目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两天内发来超过900个问题,导致该栏目不得不连开5期才回答了其中一小部分.

如果能够见到这位“录取之王”,那更是火爆的场面——在一次交流会上,热切的家长挤满了会议室.他们知道,哈佛大学每年本科生录取率只有5.5%左右,而作为招生主任,威廉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用不同措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作为哈佛招生录取的最高把关人,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威廉虽然已经68岁了,但热爱跑马拉松的他有着魁梧的身材.他走到家长中间,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睛说:“对不起,其实我们并没有公式化的规则.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

考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提交申请资料,就可以成为入学申请者.所有申请者资料都要严格按照哈佛大学对于本科生的录取规则接受审查,每一份资料会被分工不同的4个人仔细研读.然后,包括威廉在内的5人评审小组会召开讨论会,每个申请者至少讨论一小时.他们常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里,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资料,一直讨论到深夜1点.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决定.

“你所获得的学术成绩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会考虑很多其他指标——社区参与、领导能力、工作经验等.”威廉说,“我最期待的是打开每个人的申请文件夹,看到一个个人生故事,它们是如此真实,没有人可以伪造.”

事实上,威廉本人深刻地影响着哈佛的录取.在他的推动下,年收入低于6.5万美元的家庭完全不必缴纳费用.哈佛招生时执行的原则是,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急需帮助的穷人,学校只考虑申请者本身素质,不对经济状况予以考虑.

在过去的40年,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革命”: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让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冲向未来.

撼动美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变革

1986年,威廉升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兼管奖、助学金事宜.这是一个显赫的职位,威廉终于有机会开始推进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中止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制度.

用哈佛前校长德里克·伯克的话来说,这项制度“让占优势的人占尽了便宜”.它大大增加了富裕学生的录取机会,是富裕家庭通往名校的“便捷门”.


威廉决定要关上这扇门.然而说服人们废除这项已实行数十年的制度十分困难.直到2006年,伯克校长才终于宣布,哈佛愿做全美第一个彻底取消该制度的大学:“总要有人先出头.不管前面有多少危机,我们都要迎难而上.”

这一决定震惊了美国教育界,美联社评论道,威廉主导的这项改革“撼动了美国高校录取制度”,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打破特权的同时,威廉在任的第二把火,是建立起更为有力的、覆盖面更广的奖、助学金制度,给予贫困家庭更多补助,并每年指派40多名录取官,飞往世界各地,让那些受困于“不可能”的年轻人——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牧羊人的女儿,到缅因州卖龙虾的老板之子,甚或是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民——意识到自己有机会改变人生.

每到招生季,威廉就会坐在资料堆成小山一样的桌子前,像阅读百科全书那样认真研读申请者的材料.有时候记者来采访他,他要从几乎高过脑袋的材料里探出头来,才能回应道:“什么事?”

“跟我们打高尔夫球的时候,他还随身带着100份文件夹,这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认识每一个孩子.”威廉的同学奥唐纳说.

威廉不仅认识每一个由他录取的学生,还在默默关注着他们.这个哈佛当年的优秀学生,为他的学弟学妹们设立了一项“秘密基金”.

这像是一个神秘组织,由威廉所指定的助学金工作人员秘密操作.他们有一份保密名单,上面是家境贫寒学生的通讯方式.当这些学生遇到说不出口的窘迫时,威廉的秘密组织就会出动,给他们寄去礼物——一张校园新年音乐会的门票、一张突发疾病需要的支票、一套面试需要穿着的正装、一件冬天保暖的外套,甚至是一张回家的机票等

一切都是秘密的,没有人公开发送名单,不涉及自尊问题,这就是从不露面的威廉,送给每个哈佛贫困生的礼物.

从这些学生的人生故事里,我看到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其实,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个走进哈佛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威廉的礼物.

其中一项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新被录取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世界各地旅行,去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生.

“尽情地去玩耍吧,去看看世界的样子,不要一心做个‘补习战士’,我可不希望你们的引擎在到达哈佛大门前,就已经耗得没油了.”威廉说,“也许你会在这一年发现你的‘人生节点’,从而更明确回到哈佛后,你想要得到什么.”

威廉在进入哈佛读书后,当教室里开始讨论失业、福利政策、医疗改革甚至公共交通政策时,他发现,“只有经历过交通堵塞的人才明白交通政策的问题”“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对每日不能糊口的人生一无所知”.

“哈佛力图培养世界的未来领袖,而我知道,未来领袖应该体验过不同的生活状态,了解不同的人生.”威廉说,“在哈佛,我不知道谁是贫困生.每个人的生活都差不多,一样读书,一样旅行.而唯一的不同,大概只在于接下来,他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威廉曾表示,自己作为录取官,最开心的时刻,是打开申请者的资料文件夹,翻看里面的人生故事的那一刻.“在这里,你看到27000个申请者的真实生活故事,他们的初中,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国,他们的爱好,他们遇到的挑战和对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未来.不瞒你说,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看到,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他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

“回顾这么多年来哈佛的改变,景象实在令人振奋——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少数族裔学生,以及原本人生轨迹在另一端的人们.”威廉说,“能够在过去几十年参与到这场录取改革,把更多的人拉入可以实现梦想的行列,我感到很荣幸.”

如今哈佛的定义,也早已跟威廉小时候在百科全书中看到的不同了.哈佛大学招生网站写道:“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她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现在,她的学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她的研究机构拥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和及其先进的机器设备,她所提供的全面奖助学金制度可以让每个人享受这些优势,体验更好的本科生活.”

“威廉改变了人们对哈佛的看法.”前校长伯克这样评价威廉,“对于哈佛,人们有种印象,这里是所精英大学,到处都是来自富人家、上得起预备学校的书呆子.但威廉却成功地打破了这一禁锢,让你发现这么牢不可破的制度下,还有人能顶着重重压力,生生闯出一条路.”

美国媒体也评论说,“威廉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这位被前校长称为“哈佛大学的良心”的人,同时也是“整个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界的良心”.

当然了,威廉40年的坚持也“得罪”了不少人.校园电视台采访他时,男主持人忿忿地抱怨:“嘿,哥们儿,咱们说点儿实际的,难道你就不能给我们多招几个漂亮姑娘吗?艾玛·沃特森,演‘哈利·波特’电影的那个,漂亮、大牌,要是招她来,你不也省得满世界跑去宣传招生吗?”

威廉仰着头哈哈大笑,十指交叉,认真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回答道:“可是我只看才华.”(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