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话气功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00 浏览:79463

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身心锻炼方法和练功理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50世纪的伏羲,因创八卦“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而被后人推崇为中华气功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气功得以迅速发展而形成体系,其中尤以道家、医家、儒家贡献显著.秦汉时期,医家气功成为主流,这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的产生、形成和佛教气功的传入.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达于极盛,成为当时的主流.宋元明清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儒、道、佛三家气功的融合,气功专论颇丰,气功名著名家相继问世.


中华气功传统理论是现代气功的根和源,传统气功理论散载于数千年气功古籍之中,主要包括: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干支论、整体观等.现代气功学则是一门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边缘科学,不但研究哲学、学、社会学、天文学、地学、古化学(丹学)、医学,而且同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力学、脑化学、定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相互渗透,还借助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中华气功的功理功法历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家数千种.对古今功理功法的分门别类方法,各家多有不同,现简述如下:从时间划分,有古代功法与现代功法之分;从学派、宗教划分,有道家功法、佛(释)家功法、医家功法、民间功法及诸家融合功法之分;从调身形态划分,有动功、静功与动静结合功法之分;从功夫程度划分,有上乘功法、中乘功法与下乘功法之分;从功效和作用划分,有医疗气功、开智气功、保健气功、健美气功、武术气功、体育气功、发放外气功等之分;从所炼方法划分,有性功、命功与性命双修功法之分;等等.

姿势的锻炼、呼吸的锻炼和意识的锻炼,是气功锻炼的最基本方法,古人称之“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谓练功三要素.调身分坐、卧、站、行四大基本类,古称“四威仪”.调息之法有数十种,常见的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提肛呼吸法、深呼吸法、胎息法、意想呼吸法、口鼻或口口或鼻鼻呼吸法、吐音法或吐字法、数息或听息法等.调心法有十几种,主要有放松法、意守法、默念法、良性联想法等.练功的基本要领是“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合一、准确灵活、循序持恒”.

效应与偏差都是练功时或练功后机体所出现的反应.一般说来,自我感觉良好,健康状况向上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就叫效应;反之,则是偏差.某些效应与偏差并无明确的界限,或可互相转化,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气不止、外动不已、走火、入魔谓四大偏差,须引起警惕.对待偏差问题,一是严格按功法要求锻炼,遵守练功注意事项和禁忌要求;二是会正确纠偏,或请气功师纠偏.

建国40年来,中华气功沿着科学化、正规化、普及化的方向逐渐发展.在临床运用方面,气功能够防治的病症已近百种.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气源(包括“内气”和“外气”)本质的研究;二是气功原理的研究;三是应用研究.

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气功古称导引、吐纳法、养生术等.被称为“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著《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中,但未被普遍采纳.20世纪50年代初,经刘贵珍先生提倡,在“无以名之,姑以名之”的情况下,“气功”一词才逐渐流行于全国.气功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到统一,仅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分册》初审会议所列出的解释就有27条之多.并非解释者水平不高,而是由于:第一,要确切地解释气功,首先要确切地解释“气”,由于至今远远没有弄清气的本质及其多方面的作用,所以难以对“气”作出确切定义;第二,要确切地解释气功,就应弄清气功状态下的种种生命现象,但至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由此可见,气功定义的科学、统一的解释,有待于“气”及其气功现象之奥秘被彻底揭示之后.

除中华气功外,国外也有类似的气功技术发明,尤以印度瑜珈可与中华气功齐名而著称于世.瑜珈起源于印度古老的婆罗门教,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瑜珈是梵文词,意思是“合”、“合一”、“相应”,即追求宇宙的精神(梵)和个体的精神(我)“合一”的意思,类似我国传统气功理论中的“天人感应”观.瑜珈的理论基础是人天整体观和人体生命整体观.瑜珈功法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衍生宗万派,但大致可分为两门,一门是所谓“禅”,即禅定,此法以入定为下手功夫,类似我国的命功;另一门是所谓“慧”,以平衡各种调节功能为目的,很像我国的“性”功.以上两个门派都以调息为基础.此外,在中东、以色列、欧洲等国的历史上也都有过类似的气功技术发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深化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之目的,了解印度等国气功理论及功法,对进一步发扬中华气功学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