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均衡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59 浏览:30373

[摘 要]本文介绍了目前人口学研究的热点人口均衡.认为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的不均衡,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学者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在理论框架、概念的澄清、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并指出了目前这方面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关 键 词]均衡;人口均衡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040-2

一、前言

计划生育政策引发了人口结构性的失衡和矛盾,此外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这些人口难题是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应有之意.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在《以科学发展为主导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一文中,指出,人口发展的复杂性、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中国人口相继经历了“生存型”、“增长型”、“发展型”3个均衡发展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变革性,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本文主要围绕人口均衡这一理念,针对建国以来人口政策所做的调整,分析该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现状,对其进行文献综述.人口均衡的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目前中国人口出现的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对人口均衡概念,学者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人口均衡理念的提出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是解决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人口均衡性社会的提出,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主题

(一)人口均衡提出的历史背景

1990年之后,生育率水平下到更替水平之下并持续降低,自1995年之后基本维持在1.6~1.8之间,人口发展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的态势.在这一人口转变过程中我国人口规模增长得到控制,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人口年龄金字塔塔底急剧收缩,人口快速老龄化使得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侯亚飞在《人口城市化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一文中,对人口国策文件进行了梳理.指出基本人口国情的变化、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型是形成今日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社会基础,而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国策成为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政策先导.2007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推进“两个统筹”的工作思路,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外部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均衡研究的现状

1.均衡概念

“均衡”这一概念最初并不应用于人口研究,它是伴随着学科不断发展而逐渐别引用到人口学.

茆长宝、陈勇对均衡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均衡:指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是事物发展稳定性、有序性的标志之一,引申为几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均等或大致均等,是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相对人口而言,其内部均衡发展是要使人口自身这一矛盾体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在发展数量、质量等方面逐步由不均等实现均等、由不协调实现协调,而这种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且不断的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发展演替.

翟振武也对均衡进行了定义,指出,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或一个事物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相抵或相适.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第二,在人口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作用要平衡.穆光宗同样也认为,在生态学、系统学的视野中,“均衡”的含义是某复合生态系统各个要素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人口均衡”则是对人口发展状态的一个描述.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对“均衡”这一概念的提出进行了整理,认为,“均衡”源于物理学概念,是指相互对立的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系统,且作用力相互抵消,合力为零,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当均衡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赋予均衡两层含义:一是“变量均衡”,指对立双方能动力量相等的均等状态;二是“行为均衡”,指对立双方均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具有可持续性.“变量均衡”、“行为均衡”是衡量均衡状态的两个“坐标”:状态均等、不均等由“变量均衡”决定,状态可持续、不可持续由“行为均衡”决定.均衡状态不仅体现变量关系,更体现行为主体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环境.

2.人口均衡概念及内涵

对人口均衡的界定,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

翟振武指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理想状态.所以需要用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和反应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人口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口均衡”的概念被提出,成为描述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


陆杰华、朱荟,对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人口均衡理论发展与演变.认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在稳定人口系统内部诸要素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探求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要素相关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平衡的而社会发展模式.人口均衡型社会有别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后者侧重于人口系统的外部平衡发展,而前者还包括人口要素之间的内部均衡,以及内外的动态博弈.具体而言,人口均衡型社会即要求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要素的平衡稳定;又要求与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诸多系统的协调发展.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同样也对人口均衡概念进行了定义.指出,人口均衡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一定价值取向指导下,依据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内部关系,决定人口供给;依据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等外部关系,决定人口需要;人口需求与人口供给之间实现均等、可持续状态.人口均衡包括人口内部均衡、人口外部均衡、人口总均衡三个部分,不同时期主导人口失衡、构建人口均衡的驱动力不同.

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口均衡”这一概念的界定很少对其国外文献进行梳理.陆杰华、朱荟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1789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建立了“两个原理”、“两个级数”和“三个命题”为主体的人口理论体系,以及以“两个抑制”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论,为后世相关人口均衡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和理论铺垫.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研究经济要素变得趋于零的稳定状态,并第一次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坎南于1888年首次明确提出适度人口论,阿尔弗雷德索维继承并发展了适度人口论,他在1952年的《人口通论》中将适度人口概念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人口均衡思想此时已初具雏形.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可以视为人口均衡思想的里程碑,从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关系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发展中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中心议题.我国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口学学科恢复之后就开始进行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早期研究,并为完善中国特色的人口均衡理论体系,为我国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3.人口均衡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人口均衡的研究起于1994年范力达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目前人口迁移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均衡模型与非均衡模型的基本检测设和目前的一些讨论.

王金营、顾瑶在《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条件、问题及对策》中,认为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是人口均衡范畴内的两个重要变量,二者之间存在动态因果关系.此外,他们还分布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口均衡进行了阐述.主要为出生率、死亡率与年龄结构稳定均衡,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的均衡,生育率下降的性别均衡、劳动力供求均衡和养老供求均衡,人口流动与区域均衡发展,城乡统筹的人口均衡发展问题.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指出,人口均衡存在4种形态,具有多远立体特征:一是人口可持续均衡态;二是人口可持续非均衡态;三是人口不可持续均衡态;四是人口不可持续非均衡态.此外,他们还对人口均衡进行了划分.人口均衡包括人口内部均衡、人口外部均衡、人口总均衡三个部分,不同时期主导人口失衡、构建人口均衡的驱动力不同.分别对三部分发展目标进行了界定.人口内部均衡不断实现人口规模适度、人口质量优良、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的人口供给发展目标;人口外部均衡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人口需求发展目标;人口总均衡在促进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攀升,最终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侯亚飞的文章,从中国人口大流动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关系切入,提出如何实现几亿农民工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如何迎接未来几亿农民人口快速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并保持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政府面临的艰巨考验.张翼的文章,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与人口密不可分,故短期内只有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均衡.此外指出当前中国人口最重要的结构性均衡问题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均衡、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人口内部不同人力资本结构的均衡,人口地区分布的结构均衡,人口的城乡结构均衡,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均衡.

陆杰华、朱荟认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学界深入研究.本文重点从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和对策出路等方面对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初探.

三、结论

关于人口均衡的讨论,主要是从2009至2011年,文章选取了具有几篇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文献梳理.《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以科学发展为主导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以及《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条件、问题及对策》这几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人口均衡以及人口均衡型社会进行了阐述.而《人口城市化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和《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这几篇文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均衡理论.章文彪在《浙江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针对浙江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人口均衡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同时,也明晰了未来人口计生工作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科学发展.

综合看,目前人口均衡发展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一是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存在日益突出的不均衡问题的认识,越来越一致;二是人口均衡基本涵义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大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三是提出人口均衡型社会应当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构成完整的“三型社会”.并在实践中被逐渐认同;四是从生态学、系统学和社会人口学视野,认为“均衡”是生态系统各个要素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人口是一种特别的人文生态系统,男女老幼构成了人口生态的多样性.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人口均衡的研究仅从中国实际人口现状出发,没有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中进行考察,缺乏国际视角.例如,均衡概念,国内学者很少对均衡概念什么时候提出以及如何从别的学科运用于人口研究进行考察.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学者消息不灵、对国际历史研究动态不知情.此外,大部分的文献,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很少或者没有.这几篇文章中只有茆长宝、陈勇构建了模型,进行了分析.因此,定量研究和国外关于人口均衡研究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