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困境与出路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09 浏览:10192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诸如机制落后、学训矛盾突出、经费紧张、教练水平低等,为高校“教体结合”模式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 键 词】教体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困境,出路

DilemmasandTheirSolutionsinCultivatingAthleticTalentsbyMeansof

"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

WANGYong-

(ZhengzhouAviationIndustryManagementCollege,ZhengzhouHenan,450015)

【Abstract】Thethesisanalyzes,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ingandlogicalreasoning,thestatusquoofathletetrainingmodeof"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and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inginit,suchasthebackwardmechani,theprominentconflictbetweenlearningandtraining,theshortageinfund,andtheinpetenceofcoaches,andthen,putorward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onthesounddevelopmentofthemode.

【Keywords】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athleticsports,dilemma,solution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曾经指出:“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1〕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确定首批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教体结合”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奖牌榜第二名的好成绩,北京奥运会上也有一大批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崭露头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体结合”无疑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模式,它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但“体教结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同样存在诸如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后奥运时代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真正达到“体”、“教”双赢目的,仍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意义

(一)“教体结合”是我国制政策的有益补充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体育发展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制”的道路.随着一大批奥运冠军入校成为新生(中国跳水队队员林跃、秦凯、火亮及世锦赛冠军周吕鑫、何姿等5人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奥运会蹦床冠军何雯娜、陆春龙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等),竞技体育也找到了与教育的结合点.而高校通过“教体结合”吸引更多有潜力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成为制政策的有益补充.

(二)“教体结合”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体结合”本质含义就是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来承办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2〕“教体结合”将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开展,使学校形成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体结合”是高校树立品牌和形象的现实需要

通过“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学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校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领域,确立了特色体育项目,打造自身体育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并逐渐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困境

体制尚未健全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指出:“教体结合十几年来没有什么成效,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塔’体系没有根本打破,认识上不到位,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各自为政,缺乏主动意识,政策上缺乏规范性、延续性,在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感情的结合上,操作随意性比较大.”〔3〕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缺乏沟通,没有具体的“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评估体系.学校在招生方面,相互恶意竞争,互挖墙角.

学训矛盾突出

学训矛盾是“教体结合”棘手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为了出比赛成绩只能占用文化学习时间进行训练,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导致文化素质偏低.由于运动员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完整,毕业后最后拿到的专业文凭,也往往显得底气不足,依靠专业就业的前景也不乐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长们想要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进而可以谋求更好的未来发展道路.进入学校后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重心理压力,学习训练之间的取舍顾虑重重,使学训矛盾更为突出.

经费不足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许多学校资金投入单一,社会投资不多.体育教学经费都是从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挤出来的,筹集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对许多高校来说更加力不从心.有限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导致场馆条件落后,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较低,食宿条件差,无法参加高水平竞赛,从而,对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造成影响.十运会百米亚军、清华学子胡凯在土耳其获得男子百米冠军后对记者说“与省、市专业队相比,我们的训练条件还很艰苦.由于学校没有室内训练场,每年冬季教练员都带着我们四处借场地训练.清华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可见一斑.

(四)教练员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主要是高校教师和体校教练.高校教师虽然有系统的体育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高水平训练的经验和经历.体校教练具有高水平训练的经验和经历,指导经验丰富,但大多数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不能满足现代化运动训练的需要.学校缺乏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练.

三、“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思路

1郾完善“教体结合”培养体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和肯定“教体结合”在学校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尽快制定出互惠互赢的培养方针和政策,为“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2郾处理好学训关系.竞技体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不仅需要赢得更多的金牌,而且需要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学校竞技体育在抓好竞技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完善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学训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他们日后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3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地方财政应拨出适当经费扶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于在全国大学生比赛或单项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国家体育总局可以拨出适当经费给予扶持.各省市地方财政也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同时制定相应监任、考评制度.另外,鼓励高校与地方专业体育、职业俱乐部、大型企业联合办队或办学.

4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教练员.学校既要重视具有教练潜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又要注意系统外教练人才的选拔聘用.教练员的选拔应公开招聘,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聘任,积极吸收体育系统的教练员、退役优秀队员加盟,抓好本校教练员的梯队建设,鼓励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高级别培训,适时与专业队或俱乐部队进行交流,使双方教练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