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57 浏览:83719

摘 要: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基本目标不清楚,这与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高度认同,60%以上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院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比较理想,但仍然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的需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等安排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学生对指导实习课程不满意,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华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68-05

Analysisofthecurriculumsetupforthephysicaleducationmajorin

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

HUANGBo,LIUDong-mei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eauthorsanalyzedthecurrentstateofthecurriculumsetupforthephysicaleducationmajori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and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49%ofthestudentajoringinphysicaleducationwerenotclearaboutthebasicobjectivesofthemajor,whichiarshortoftherequirement,thestudentshighlyagreedwiththetalentcultivationorientationofthephysicaleducationmajor,over60%ofthestudentsweresatiiedwiththecurriculumsetupforthemajor,whichtoacertainextentreflectstheuniversity’sreformonthecurriculumsystemwasquiteideal,buttheuniversitywasstillunabletomeetthestudents’needorsomespecializedskillcourses,thearrangementofrequiredcoursesandoptionalcourses,aswellastheorycoursesandphysicaleducationpracticecourseswasnotrationalenough,andneedstobefurtherperfected,moststudentswereunsatiiedwithguidedpracticecourses,forwhichmajoradjustmentsshouldbemade.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major,cultivationobjective,curriculumsetup,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

华南师范大学(下简称“华师大”)体育学科作为南粤地区唯一一门“211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培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平台,一些合理、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能够被快速接纳、吸收.并且,体育教育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场馆资源、先进的教育管理机制和经验.为客观反映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认同度和具体实施效果,本文就华师大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0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发展体育教育专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的目标定位,1980年和1986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1年在培养目标内涵上对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1997年国家教委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2003年《课程方案》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宽泛,其目的是希望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1].

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晰的占12%,比较清晰的有39%,认为不太清晰的有36%,还有13%认为不清晰.上述结果表明: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情况,他们在校期间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不清楚,这与广东省“名牌”专业的身份不相称.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各类课程教学没有突出体现这一基本理念,课程太多,无暇关注.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财富的源泉,其中教师占据着无可替代地位.邓宗琦[2]指出:“当教师仅是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当教师是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就运动技能的成绩而言,体育教师肯定不如一个专业的教练员.但是,如果谈到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只有合格的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了[3].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也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这个过程就是体育教师高度专业化的过程.华师大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面向中小学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的体育教师.这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课程体系都围绕这一方向设置.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以及对一些专家的访谈,他们对这一基本方向的认同度很高,有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做一名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他们选择该专业的主要动机.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1课程结构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您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结构的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有41%的毕业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另有19%的毕业生选择了“很满意”,但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也达到了39%.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综合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含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类课程4大类(见表1).

课程开设达到127门,几乎涵盖了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学生修读门数、选择的弹性都超出《课程方案》的规定,这与师范学校比较注重教育类课程有关.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院系公共选修课,华师大明确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实践类”方向上选修128学时的课程,并提倡与鼓励学生跨专业和跨系选读,其选修学分可以取代专业任选课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创新、广适应”目标.但是,由于学科课程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多,课程安排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自修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情况下,必须要进一步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

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分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即把社会需求、中小学总体需求的技能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设置,而那些所谓“综合素质或能力”培养的庞杂课程尽量科学地安排,做到主次有序.比如,适合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些主导课程,能够充分调动中小学生进行锻炼学习积极性的课程应该给予专项必修课的安排,能够提升读、写、教授、工具运用能力的课程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通过近几年的实习总结,发现目前学生在这些能力的运用方面不够理想,失去了现代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无异于“舍本逐末”.

第二,建立良好的指导和评价机制,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目前还没有那个专业能够为每个学生进行“量身”的课程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混乱.近些年,“大学扩招”使中国高校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原本“捉襟见肘”的教育资源更加难以为继.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如何利用目前资源在大学初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指导、安排,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同时,评价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即将毕业时,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他们4年来的选课状况和认同状况是及时完善课程设置体系的重要举措.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调整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种突发、潜在因素会随时出现,如何在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同时,适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那些相邻的、同类的、能合并的课程就应该及时予以简化、整合,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毕业生对课程结构不满意的原因表明: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61.25%)、专业课程与个人需求脱节(59.2%)、课程改革质量不高(49.95%)是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造成招生生源文化水平与体育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现行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己成为每所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各高校未能处理好《课程方案》的约束性和灵活性,各校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千人一面,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课程结构改革的误区在于只满足数量上的“加加减减”,而缺乏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根本把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发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不能不受社会要求的制约,同时,学生作为独立实体的个人又存在着个体差异,又有其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教育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外,也必须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将3种要素结合起来是我们考虑体育课程结构价值主要取向.

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虽然较好地把握了体育课程结构价值主要取向,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类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多样化的整体.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根据体育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类型的现状,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3.2必修课与选修课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外体育专业必修课一般占60%~80%,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美日等国甚至低于60%[4].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内总学时和学分是2651学时、168.5学分(见表2),按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进行设置的,学时比为75.3∶15.2∶9.5,必修课比例70.6%高于彭健民[5](2005年)对不同地域8所学校调查必修课所占比例的平均数(67.3%),而任选课(9.5%)又低于8所学校的平均数(14.6%),显然必修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既保证了学生所学选修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随着选修课比重的增加,伴随而来的“软肋”:一是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体育游戏与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科研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之间有大量学习内容重叠,二是由于选修课的学时少,蜻蜓点水式的教与学势必让学生产生“无用感”.《课程方案》规定的9门主干课程,就是专业必修课中的“必修”,是国家宏观控制与督查的主要对象,其次选修课开设多个系列,具体课程由各校决定.抓“必修”放“选修”,既有利于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办出特色.华师大是“211工程”重点师范院校,作为广东省的教育专业教育“龙头”,具有地方其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教育类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支撑学科,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来看,这类课程也是他们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从教技能的主要途径,但华师大目前教育类课程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学技能训练4门基础理论课,占总学时的6.64%,与国外的15%~40%相比,课时较少.由于课时、科目不足,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师范院校的特色.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应提高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融合程度,既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还要重视专项技术原理和方法等体育专业课程,更要重视两者的结合,多设置综合性、小型化、专题化的学科专业教育选修课程,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3.3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4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从过去的4.55.5发展到现在的6.33.7[6],华师大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为6.123.88.在毕业生调查问卷中的学、术科的学时比趋向于55的比例选择,毕业生认为应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术科在体育教育中还应占重要的地位.

第一,就体育教育培养方向锁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一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最需要的是术科操作性技术的应用能力,这是他们赖以胜任教学工作、训练工作,获得尊严、身份认同的基础.术科技术能力的缺陷,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很难担负起做老师的职责.

第二,就目前招生的学生质量来看,一些运动技术薄弱的考生为了能考上大学而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入学前只经过一年半载的体育训练,充其量也只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华师大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中规定“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至少有一项运动技能到达或接近2级运动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还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学习和训练.部分学者从资料数据的表面找到国外术科比例不断减少的趋势并以此作为指向,但没有深入基层调研实况,体育教育的课程一方面术科时数在锐减,另一方面生源运动素质在下降,其结果必然是降低考核要求和成绩的评定标准,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冲击.

第三,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还需要体育教师做示范来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技术能力、示范能力,单靠多媒体课件教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主体还是教师,况且要考虑到目前各中小学教育条件不同、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如果多媒体的教学示范可以代替教师,那么体育教育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正如马约翰在论述体育时所说:“体育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好各项运动技术,要不然,想深入研究,根本深入不下去.”[7]体育的特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会理解学科的理论.术科和学科的课程应该按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开课,技术技能好的,应加大学科的比例,加强学科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差的应增加术科的比例,增加术科的学分和学时,完成术科的学习任务,要求达到2级运动员的标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科学习的要求.所以学科和术科课时比例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设置,控制好两者之间的比例,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3.4特殊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有49.67%赞同教育实习采用分阶段进行,采用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方面增加实习时间,由传统的6~8周实习延长至10~12周,另一方面调整实习计划,实习的内容和时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理论学习要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如观摩中学优秀体育教师公开课、优秀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指导社区健身活动、增加社会调查等.可将原来一次性集中实习改为三、四年级分别进行的两次实习.在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建立起一种功能性联系,提高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

在被问及“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时,58.5%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8.3%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两项合计高达66.8%,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3.2%,这表明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设讲座层次.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的弊病.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业指导体系己经相当完备,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中学到大学,从职业介绍、个性认识、人员匹配、就业技巧训练到就业后培训、怎么写作等的严密就业指导主体[8].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是就业指导的主体,就业指导的内容也很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弥补原有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要增强危机意识,抓紧时间学知识、学技能,避免上课是为了“点名”,选课是冲着“学分”,其学习动机主要是“实用”与“爱好”,其结果是非专业方面的能力一届比一届强,而教师教育专业方面的能力,给人们的印象是“一届不如一届”,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运动能力、指导健身的能力等.这种“学风”和“能力结构”,必然遭到用人单位的弃用.

3.5毕业生工作适应度

在对“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否满足目前工作需要”的调查中,认为能满足的占32%、基本满足的占47%、不能满足的占5%、说不清楚的占16%.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在的中学体育师资状况仅仅是基本适应,与21世纪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华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从源头上将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正在改革中的学校体育教学相配套,真正构建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