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心理现状与护理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427 浏览:46520

作者简介:李志云,(1971-),女,大专,主管护师.

【摘 要】目的:通过了解和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对62例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病人的心理状况与角色转换、家庭和社会支持、经济因素、性别与年龄文化程度等有关.结论:心血管病人的护理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现状进行相应护理,更能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

【关 键 词】心血管,心理护理,现状与对策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9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39-02

临床心理护理干预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患者,护士日常护理的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是有区别的,即便对同一诊断的不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也要区别对待,因为每个患者的躯体、情绪、社会交往、智力、精神信念等都具有独特性[1].因此,临床心理护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是在实际干预的过程当中,结合各方面因素,去除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保持患者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适宜的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做到心理干预有的放矢,起到真正的辅助治疗的效用[2].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09年6月至12月收治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62例为对象,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9-81(52.01)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2例,初中17例,小学以下23例.无合并其它系统疾病38例,有合并其它系统疾病24例.首次入院26例,再次住院36例.

2.结果

62例心血管住院病人经过心理状态综合分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58例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疾病,能调适自己性格、情绪,保持乐观心理状态出院,有2例病重死亡,1例转上一级医院治疗.

3.分析与对策

3.1角色转换期心理干预.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一旦罹患往往需要终身服药治疗,而对于因病遗留严重并发症而丧事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来说,心理冲击更大,患者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日常护理中,应该重视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通过恰当的干预措施使患者对工作、家庭等问题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待,合理调节和应对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转变.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从容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摆脱负面心理情绪的干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2正确引导家庭和社会支持,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心血管疾病患者患病后常出现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等问题,需要必要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才能生活,而这种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两个方面.生活中往往只重视物质支持,而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中具有重要影响,忽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必然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预后.社会支持能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也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尤其是患者住院处于疾病的危机当中,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能够给患者提供一定可以依靠的力量,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危机[3].社会支持来源于多个方面,来自于亲人、朋友、还有医护人员.亲人、朋友的支持让患者更多地感到亲情的温暖,也更多地唤起患者的生命价值感和责任感,增加患者抗衡疾病的勇气.而医护人员专业的支持和帮助,让患者感到生命的安全和治疗的希望,可较大程度地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士在发现患者的社会支持存在问题时,则应该仔细分析.如果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缺乏,则应尽力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情况,鼓励其为患者多提供支持.同时,护士面对社会支持缺乏的患者,如寡居的患者等,更应该提供关心和帮助,尽力满足患者的需要.工作的闲暇之余多与患者沟通,并且主动把患者介绍给同病房的病友,帮助患者建立新环境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消除其住院生活的孤独和寂寞感.


3.3重视经济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和医疗费用来源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随着医保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沿习已久的公费医疗被取代,以往享受公费医疗的慢性病患者,难以接受医疗改革后的变化.另外,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物价、药价的上涨,同时新药、特药的研究上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新技术的开展、新检查项目的临床应用,特别是介入诊疗技术在心血管内科的广泛使用等,导致住院费用较大幅度的增加.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住院费用成了他们的沉重的心理负担.有调查显示,住院病人中有54.2%患者被经济问题困扰着,住院费用成为患者心理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4].

3.4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做好心理护理: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性是家庭健康的照料者,生病后不能再照顾家庭可能会自责,会有更多的自我冲突.另外女性较敏感、多虑,因而躯体的不适感重于男性会加重她们的心理负担[3].提示在护理中要重视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同的年龄的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大病人的主观健康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会逐渐加重有关,在角色冲突方面,60岁以上的患者会产生更少的角色冲突[5][6].分析其缘由,这可能与60岁以上老人在我国已退休,患者已卸去家庭、事业的重负,没有太多的遗憾和牵挂,得以安享晚年,加之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多磨难,有一定心理调节能力,能较平静对待病痛,且年龄越大越能坦然地面对不良疾病预后.中青年组患者由于承担着事业、家庭的双重重任,担心因疾病而拖累家庭,影响其事业发展[7].因此在临床上对于中青年患者,护士应做好疾病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工作、家庭等问题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待,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指导其在现有状态下,合理调节和应对家庭和社会的多重角色.对于不同的文化程度,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发现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病人的主观健康感降低和抑郁的分数越低,即病人文化程度越高主观健康感越好,抑郁情绪越少.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能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多的疾病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而且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也越高,获得的支持自然就越大,抑郁、孤独等负性情绪的程度亦随之呈下降的趋势.而对于角色冲突的分数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越多,而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它会影响病人的家庭和社会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4.结论

通过观察与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心血管病人的护理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现状进行相应护理,更能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由于病人的个体情况不同,各自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与病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心身疾病,与情绪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

1;1]王桂生.现代护理学理论基础.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95-98.

[2]阎红,朱丹.运用心理护理程序开展临床心理护理的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5):769-770.

[3]张玉山,崔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焦虑、抑郁的影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2):161.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182-301.

[5]齐艳,刘晓虹,邓光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现状及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47-48.

[6]齐艳,刘晓虹,邓光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编制及使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617-620.

[7]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