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转化为长期可持续性支教活动的探究和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03 浏览:136115

摘 要: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大学生支教”出现的重要诱因.但在大学生支教不断受到争议的今天,我们是否要冷静地看待和思考支教呢?本文在自身参与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大学生支教团队的实际经验和情况,分析大学生短期支教产生以及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转化为长期可持续支教行为给出意见和改进方法.

关 键 词:大学生、支教、可持续

一、研究的概况和目的

一篇网络文章――《给支教大学生的一封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再思考.2011年11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载《超一半校长不信任支教者,大学生短期支教现副作用》为题的文章,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短期支教行为什么被大家诟病呢,我们是否要冷静地看待和思考支教活动呢?

为探知其中缘由,我们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教活动,通过观察和接触,并从各个方面的家访以及调查,结合访谈各个支教团队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其中的问题.

采用实地走访和访谈的形式,深入西部落后地区中,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访谈形式,了解当地孩子们对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看法以及影响的状况.联系其他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了解他们开展支教活动的时间跨度、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整理资料分析和处理.

二、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实地观察分析,以家庭关注度的高低和对象年龄的大小两个维度进行区分.根据其差别,将年龄和家庭关注度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类.得出四种类型,分别是:自卑内向型、乐天型、偏激自卑型和积极现实型.如下图表:

自卑内向型:主要是因为家庭关注度低,即缺少家庭温暖和家人的关注,使得其形成了自卑内向的性格,一般表现为拒绝和外界交流,并且进行自我封闭.

乐天型,主要是由于年龄小,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对较小,同时家庭对其有较高的关注度,使得其在关爱中成长,渐渐的形成了较为乐天的性格.


偏激自卑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人身观.但现实和自己想象的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导致其形成偏激的想法.与此同时,幼年的自卑感也会伴随着成长.最后形成了偏激的自卑型性格.

积极现实型:在家庭关注高的情况下成长,随着对身边事物的认识,会形成积极的现实型性格.

另外,通过分析其他大学生支教团队访谈资料,我们得出大学生在短期支教活动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支教志愿者自身的愿望和当地实际需要存在差异

从支教地的需求方面看,支教地大多校舍简陋,师资人才缺乏.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优良师资的引进才是首要任务.但落后的地区难以留住优秀的师资人才,直接导致师资人才严重缺失.支教大学生往往想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融入教学实践,进而改变当地的教育现状.需求和意愿的差异也是他们支教活动的局限,也产生了本质的错位.所以,较好的支教意愿并不一定合适,而是较符合当地情况的支教意愿和方式,才能够形成一个支教大学生志愿者和当地学生的良好互动.

(二)支教的同质化和异质化

在支教活动中,当地学生希望通过支教能提高学习成绩,支教大学生却希望给他们带来一些改变.这是支教地的需求和支教大学生意愿相结合所导致的,而且不断重复和缺乏创新的支教活动形式使支教不断同质化.另外,从支教团队的组织单位来看,组织单位的目的和支教大学生的支教目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在某层面上,两个目的的不同产生了异质化现象.总的来说.活动形式同质化和支教目的的异质化也是导致短期支教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三)支教地学生的心理依赖问题

信赖是支教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石,但在支教活动产生的信赖很容易会变成依赖.

支教的大学生大都性格外向阳光,能够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当封闭较久的孩子们开始渐渐打开心扉时,支教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却要离开.这种矛盾一直充斥着各个支教活动,使得支教的意义大打折扣.尤其在某些经常接受不同团体进行支教的偏远学校,当地的学生也因此变得不相信外人,不相信任何支教团体,进而让他们更加地封闭自我.

孩子脆弱的心灵,在不断地被支教团队的善意“伤害”下,以另一种形式“坚强”起来,封闭了自己.而支教大学生志愿者又亟渴望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帮助他们.在成了当地小孩的依赖后,又渐渐地抽身离开.在离开时,这种依赖未免会对孩子们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四)稳定的团队传承和支教帮扶地点

一支稳定的支教队伍,能够很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同时老队员和新队员之间的交替也能够给支教地的学生带来一个心理缓冲.但现在不少支教活动是每年一个支教地方,每年一批新的队员.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本文提及的第三个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没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教队伍,没有一个固定的支教帮扶地.这样的零散式的支教,最大的受益者究竟是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是支教地区的孩子们呢?

四、对大学短期支教转化为可持续支教的建议

1、明确支教目的,摆正支教态度,去除(学校)的背景,跳出学校的项目形式.除去条条框框,回归支教本身的意义,决不能因完成任务而进行支教任务.

2、支教的活动和形式要“接地气”.在符合当地孩子的需求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因为当地孩子们的愿望和需求就是一种既能让他们学习到知识又充满活泼气氛的课堂.所以,支教不要一味地开展课外活动,也不要一味地进行素质拓展,而要循序渐进.

3、相对固定的团队和固定的支教地.团队的更新和换人不能一次性,要做到以老带新,用好创新的形式.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当地学生对于“全部都是陌生人”的恐惧,也能更好地做到支教团队的传承.

4、“回乡支教”应该是一种比较值得提倡的支教模式.即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家乡或者家乡附近的支教地进行支教.由于支教大学生就是当地人,寒暑检测回乡支教,不仅在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上有天然的优势,也缩短了适应时间并减少可能产生的摩擦,还大大提高了支教活动长期性的现实可行性,值得短期支教的团队的支教者进行借鉴.

5、在暂时结束阶段性的支教活动(相对于短期支教的结束而言,长期可持续的称之为阶段性结束)之后,大学生志愿者应当注意将这种感情学会引导转移,将自己从孩子们感情的寄托者转变为孩子们感情的媒介,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与感情尽可能转移到书本上和生活上.

支教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公益行为.做得好,大学生得到锻炼,当地的学生也得到了帮助.做得不好,大学生没有得到锻炼的同时,也给当地学生带去了不好的影响.而将短期支教转化为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教活动,更加是任重而道远.在支教大有形式化、功利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对支教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不能否认的是,大学生都有着一颗热血的心,有着一腔的热情.但是,盲目的热血和热情,加上不明确的目的,很容易就形成“为了支教而支教”的支教活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