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7 浏览:1104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贯彻到护理的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医护人员要分析各种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病人焦虑不安,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是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时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的脑卒中等,也会因为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细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愈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