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紧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17 浏览:103619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过低、负利率长期存在,是中国经济中不正常的严峻现实,必须加以正视,改革调整

虽然时近年终的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引来国际舆论颇多首肯之声,我们还是在刚刚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听到冷峻而坚决的部署:“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当承认,这是令人欣慰的正确决策.

中国经济究竟是过热还是偏快?目前的通胀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实质性的?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争论下去;但历时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已经结束,货币政策不再以近年来“稳中适度从紧”、“稳中趋紧”等种种说法含而混之,则是决策层明确的结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此进入转折点.当前许多分析都强调了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未雨绸缪之效,但又有分析引出“从紧”仅仅在“警示”的判断,似乎“引而不发跃如也”,我们对此万难苟同(参见本期封面文章“通胀考验”).


忧患之心缘于忧患存在.而不待山雨欲来之时再行“从紧”,则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治本空间.在宏观收紧的总趋势下,未来的调控措施将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与深化改革相同步,具有显著的实质性意味,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和期待.

从已经披露的信息,可知在下一步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将有较大提升,作用愈显.这表明,在上一轮调控中饱受批评的行政手段会大幅减少,乃至渐次退出调控舞台,而市场手段成为主流.

货币政策又以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为主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过低、负利率长期存在,正是中国经济中不正常的严峻现实,须当在此次调控中加以正视,改革调整.

必须看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以高于发达经济体的速度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是经济规律使然,非此则贸易顺差高企的局面不可能改变.即便未来欧、美、日等经济下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积累的速度有所下滑,人民币升值仍是长期趋势.抓住时机,主动升值,归根结底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因有外界压力便以逆反策略或“阴谋论”拒之极不明智.

当然,当前美国经济趋冷而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经济的局面,使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更为错综复杂.中国是“胸前炉火暖,背后风吹寒”,自身货币政策操作难度空前,既要坚定地朝向建立汇率弹性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提速前进,亦须综合权衡谨慎运行,不可操之过急.但改革需要时机,汇率改革则往往机会短暂,容不得过多犹疑.回首以往,中国既有十多年前果断改革的经验,也有几年前错失窗口的教训;在当前强化决心、把握机会格外重要.历史给我们的机会不会太多.

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的意义上有着丰富的改革内涵.既然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上升意味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议论已久的环保税、资源税和物业税应及早提上日程,在明年上半年进入试点阶段.而为提高消费、降低对外依存度计,不仅公众殷殷以待的教育、医保和社保改革兼具了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内需的效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提升亦当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归根结底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更具效力.在这一层面,近期改革至少应当在三个领域格外着力――能源、房地产和股市.

恰如我们此前多次提出,在国际油价不断飚升之时,中国油价超低极为被动,包括油价在内的整体能源扭曲局面必须改变.通胀压力当前,确实增加了能源放开的难度.但一方面,低价能源在为经济继续升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纠正如此扭曲的要素总要付出成本.无论如何权衡,能源改革都不可再拖延.

股市与房市资产泡沫已现.在股市,改革发行体制、调整供求关系、加强股市监管、打击非法热钱等一系列措施当及早出台,而关键在于政府绝不能以指数上下而喜忧,远离市场结束“政策市”.在房市,扩大土地供应、增加需求管理、增加中档价位的小户型供给、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等诸般做法须齐头并进,要害是厘清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道理识者呼吁多年,总是知易行难,还在于市场上利益过大,牵涉过多.倘能在宏观全局中再辨利害,付诸实行,当为幸事.

中国改革正在深水区艰难跋涉,宏观调控在这一意义上可谓百端待举.故此,即将来临的2008年不仅是政府换届年、北京奥运年,也应是充满挑战的改革之年.

(本文刊于12月10日出版的2007年第25期《财经》杂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