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伟:使命在人民医院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19 浏览:94015

一个中国自己培养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一个中国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

张汉伟有着典型的“中国式”院长的经历――从学科专家到管理者.他是我国著名的显微神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他的荣誉也很多.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及山西省劳动模范;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称号;当选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全国优秀院长和山西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

采访过程,给记者留下非常难忘的印象.

握手术刀的手设计出现代化的门诊大楼

记者:参观过贵院的新门诊大楼,感觉非常漂亮,充满现代气息.

张汉伟:更完美的是它所具备的功能和人性化设计.

记者:听说您本人是新门诊大楼的总设计师

张汉伟:也许因为是外科医生,我很喜欢搞一些设计.当时大楼设计时并无样本,包括建筑风格、外墙、结构、电梯间的设计,还有配套设施,比如弱电系统、背景音乐、消防、计算机系统、内部辅料输送带等设置我都亲自参与设计.

当时的想法是所有的怎么写作都应当融于事先的设计、建设和装修中.大到整栋楼宇和楼层功能,小到走廊的地板是否隔音、防滑、耐磨,候诊区的窗户高度是否达标,玻璃是否结实、节能,甚至包括病房里的储物柜、卫生间的挂衣杆以及屋顶花园等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必须考虑周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要,体现出更多人文的东西来.

记者:直观的感觉上,您是一个无论做什么都很专注的人.

张汉伟:我喜欢动脑,还喜欢自己动手.记得大楼建设那年的冬至,从早晨开始,我在医院的院子里支了两根竹竿,观察日照,以精确计算出楼距和方位,我是个爱较真的人.

向文化要管理,“省医”文化首先是思想的文化

记者:据了解,您在就任院长之前曾经有一段赴日本研修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您的学术工作和医院管理一定有所影响.

张汉伟:你说的没错,最大的收获除了学术上的,就应该是我对国外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有了亲身体验.

我想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医院的文化首先应该是思想的文化,思想不统一,再缜密的计划、再美好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一堆泡影.没有思想做统帅,就没有凝聚力,就无法发展,自然更谈不上壮大.

记者:今天的省人民医院已完全跻身全国一流大型医院的行列,其硬件准备和人才的准备有目共睹.

张汉伟:省人民医院的住院人数是全省之最,1200张床位的总数也达到全省之最.

我们医院的64排螺旋CT是目前国际E最先进的,有国际E最先进的双气囊小肠电子镜,我们还有国内最好的内镜中心,高倍数电子胃镜可分辨率200倍,一般胃镜则是60倍.超声胃镜和胶囊胃镜也独家拥有.中华医学会内镜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内镜诊断检查专业的三名院士,主动要求到省医内镜中心当名誉主任,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可以骄傲地说,今天的省医人才济济.―位在北京医院工作的全国著名再造专家已经落户我院;上海华东医院的―位留日博士,全国内镜领域最出色的专家之一,来省医讲了一次学就被深深吸引,从上海调到山西,成为山西省人事厅最典型的引进人才范例.

医生和院长的双重身份赋予张汉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临床,一直站在手术台前,您感觉自己的人生状态辛苦吗

张汉伟:不能仅仅用辛苦来形容.生命给了每个人做梦的权利,也给了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动力.我喜欢外科医生这个职业,从1977年开始做手术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中断过.

记者:能描述一下自己第一次走上手术台时的心情吗

张汉伟:非常兴奋,当时是在北京的宣武医院,我记得很清楚,自己拿着书边看边做.当时哪有什么CT、磁共振,手术全凭给病人做的血管造影、生命体征变化等间接推断.

今非昔比,现在的神经外科已经很少死人了,即使是恶性肿瘤死亡比例也很小.特别是医院百万级层流净化手术室的投入使用,让一些老医生感慨万分:再让我回到原来的手术室,肯定不敢下刀(做手术).

记者:做手术和当院长,发生过冲突吗

张汉伟:没搞管理前以为会影响专业的发展,现在看来是利弊各半.过去做手术时习以为常,现在经见的多了,想的也更全面,在手术台上的动作也更加小心谨慎,因为你不仅是个医生,还是个院长.

记者:听说您做手术就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非常漂亮,很多人都指名请您来主刀.

张汉伟:对我来说,每一台手术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加小心.尤其是脑部手术,成功与否直接关乎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做手术就像雕刻一个艺术品,不仅要成功,还要完美.

百姓、院长、媒体对“看病贵、看病难”各有各的说法

记者:很多人认为,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医院的重复性检查.

张汉伟:不排除有些医院有此现象,但在省人民医院,只有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去做必要的检查.检查到底应该如何做还有个中国国情在里边.

记者:怎么理解呢

张汉伟:比如头部受伤后做CT,国内和国外就不同.国外的医生会安排病人在受伤后1小时、3小时、12小时、24小时、3天、1周、1月、半年后各做一次.这是乱检查吗当然不是.因为每次的结果不同,有否出血、出血量有何不同都在瞬息万变.而我们的医生就不敢这么开处方,严格意义上讲,这对病人起不到绝对安全的保障.

记者:“看病贵”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您认为主要根源在哪儿

张汉伟:主要在于两个虚高:药价虚高和一次性耗材的虚高,药价虚高主要是药品源头和环节处理不当造成的,一次性耗材同样如此.

真正的住院收费并不高.我们医院的新病房,配置十分齐全,电视、、卫生间、抽水马桶、空调等一应俱全,知道一晚上的收费是多少吗10元.而日常的门诊费用人均约110元,应该算是很低的.

记者:这里边存在一个医院和百姓之间互不理解的问题,当然,与某些媒体的导向也有关系.

张汉伟:媒体代表公众的声音,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公正性.关于看病贵,从另一个角度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比如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患者日益享受到它们带来的福音,那么医疗费用相应地肯定会上涨.比如有了64层螺旋CT,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心脏冠状动脉CT,现在就能做,那么也由原来的500元涨到2000元,医疗成本放在那儿,这是不可避免的.

同样,看病难也是这个道理.确切地说,看病难应该是“大医院看病难,小医院没人看”,这是医疗怎么写作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换个角度看,它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患者医疗要求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才导致了病人“大病进大医院”.也由于病人及时地到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就医,从而使许多人的性命得到挽救.

记者: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社区医疗”.

张汉伟:如果社区医疗怎么写作能够纳入大医院的监督管理,成为在大医院监督、指导、培训下的一种医疗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省人民医院已经成立专门的社区医疗科室,目前已开始运行.

让“省医”更合民意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医院更受百姓欢迎

张汉伟: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而非面向市场的医院才符合老百姓的意愿,符合国情和现有的体制.目前,省人民医院就坚持怎么写作第一,而不是利益第一.

记者:那么,贵院秉持的是什么样的怎么写作理念呢

张汉伟:“对待病人像亲人”,是一种要求,是努力方向,理想化色彩比较浓.我们主张的是:怎么写作向前跨一步.通过努力让病人感觉到我们的怎么写作实实在在地在变化、在改进.

我要求我们的医生“看病,要看思想、看经济”,医生的思想要围着病人转,设法了解病人的心态和经济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既要把病看好,还要尽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把“胜似亲人”具体化.

众人眼里的张汉伟

为什么要做这个采访在面对张汉伟院长时.他几乎一句没提到自己.但他又是个名人.一个医学专家.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经他抢救的从死亡线上逃回来的病人提到张院长时.四十多岁的汉子满眼都是泪花.

我们走到与他一起工作的神经外科同事中间,继续我们的采访.

任少华(神经外科医生):他很聪明,行动、手术都很敏捷,考虑问题很全面,是一个难得的医学奇才.

王志华(神经外科护士长):他是个平易近人、事业心非常强的人.盖门诊大楼时,他花费的心血不可估量,每次回到科室皮鞋上都是泥土,其实他是很爱整洁的.每次病人送他的红包,回头就让我们给送回去了.

张世渊(神经外科医生):他是个思想超前、工作扎实、生活简朴、正直认真的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已发展成山西省内最前沿的一个专业科室.他管理很严,一次我们科就因为一个烟头被罚款5000元.

赵建伟(神经外科医生):他医术精湛,悟性特别高,他的颅内血管瘤手术是全省第一,许多到北京天坛医院的患者都被“撵”了回来,你们省的张汉伟做得就很好,何必舍近求远呢他和我们的关系特融洽,平时都不叫他“院长”叫“师傅”,是个德才兼备的专业医生.

张志莲(神经外科护士):他思维超前敏捷,常常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吉宏明(神经外科医生):他有魄力,有胆识,胆大又心细.

刘燕萍(手术室护士长):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特清高,特高傲,其实他是个非常容易沟通、非常善良的人.指名找他做手术的人非常多,可无论有多忙,多累,只要确实需要,他都会接下来.我哥在荷兰得了神经外科疾病,知道张院长是这方面的权威,就把CT片子用U盘从荷兰捎回来.谁知U盘怎么也打不开,大中午他来到医院计算机室一个文件、一个程序地下载,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打开.我当时的那种感动,真的是难以形容,他是那么大的院长,又是那么忙的人,对我这个普通员工的事,竟然看得这样重.


他不虚伪,有什么就说什么,对人对己要求都很严.他办事很有效率,你反映的问题他会很认真地倾听,不时地问你:“真的是这样吗”过不了一半天,保准就解决了.

别看他是个大院长,你从他的身上找不到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哪怕是个最普通的员工,只要你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他都会虚心听取.他还是个特别细致的人,他随时随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家起着表率作用.

他无不良嗜好,从不去吃喝玩乐,是真正做学问、搞科研、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正直的人.

我们医院无论写什么都要一线科室参与.他常说:一线人员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他每天都很忙,事无巨细,真的很累很累.逢年过节,我们都不想给张院长发短信,不是眼里没有他,实在是怕耽误他的休息.在他手下工作,我们觉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