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力扬印象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9 浏览:5792

和博教授是一面之缘.

2008年岁末,北京航空中心医院门诊楼,人们穿梭往返、行色匆匆,在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汇聚的人流中,我属于另类,健康媒体的记者,一个总想发现点什么的人.

有幸遇见中美脑中风协作组首席介入专家博力扬教授,与他站在走廊靠窗处的一缕阳光下,开始攀谈,不时有经过的人与他打招呼.

他是个很具医生气质的人,坚定、从容、果断,有思想,有热情,也比较容易与人沟通.我是这么理解医生的,医学本身就蕴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西医也讲天人合一

美国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博力扬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脑血管介入治疗专家,也是中美脑中风协作组的首席介入专家.他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多年,从生活方式上已经很美国化了.一起午餐时,别人喝的是茶,他喝的是纯粹美式饮料――可口可乐,另外还给自己要了一桶冰.

媒体上曾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博力扬教授在北京健宫医院会议中心为北京老百姓开展脑中风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听课的老人都感觉学到了不少知识,说听博教授一堂课要比回家看书好上很多倍.其实像这样的讲座,博力扬还讲过多场,一有机会,他就会随时随地,把自己的健康体会告诉周围的人.

无疑,博教授学的是西医,在我们中国,中、西医老打架,互相讽刺挖苦已是公开的事实.中医讲天人合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呢,又反过来说中医是伪科学,根本就治不了病,所谓经络,在解剖学中压根就找不见.这仗打得全中国人民都有耳闻.

博力扬教授的观点是,西医也讲天人合一,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和价值来源,是人类生命的依托.人类应科学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成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者.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掠夺自然,享受自然,对财富增长的追求一直是毫不怀疑的社会发展目标.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依靠科技建立起对自然的霸权,但是科学技术的不当发展又使人类置于日益危险的被彻底毁灭的境地.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反过来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才重新发现“天人合一”的巨大科学价值.

医学发展方面的情况也是一样.以旧西医为代表的与自然对抗型科学,以外部病原体为斗争目标,以抗菌素为科学武器,在发现和消灭细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战果.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一个重视健康、呼唤健康、健康成为万物之始的时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出现了,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为代表的“文明病”带来心脑血管方面的严重隐患,持续高发的恶性肿瘤不仅使老年人做不到无疾而终,还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过早陷入疾病的苦海.

美国癌症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迪恩伯克在《现代医疗批判》一书序言中写道:“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现行的、难以捉摸的和看不见的破坏: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食品失去自然属性、对环境的毁坏活动不断增加.人类不再是死于衰老,而是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今天,它们已被接受为正常的死亡原因.流感、关节炎、消化不良、便秘、疼痛和内服药成了生活的一个个正常组成部分”.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数字: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

这就又回到博力扬教授讲的“天人合一”.比如人们吃进去的东西,有营养的就吸收了,剩下的则转化成能量,用来支持人体新陈代谢,这种能量必须使其适度,也就意味着人和天之间存在着一种合谐,人必须动起来,如果过量,吃进去的东西释放不出来,人就都成大胖子了.

人体的器官能支持多大重量的身体,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量,器官就会太累,太累就会生病,就像一个很小的人驮着一个很大的包袱,会被压垮的.

在谈到中、西医之争时,博教授说:“不应该是中医和西医之争,应该是科学和伪科学之争.一切西医的错误,一切中医的糟粕,都应该坚决揭露和废除.一切西医的成就,一切中医的精华,都应该坚决捍卫和继承.”

一天从运动开始

和博力扬教授交谈的感觉很轻松,这可能与他说话时的语速有关,轻快而富有弹性,不经介绍,看不出他已到知天命之年.

博力扬教授的健康词典里,排在第一位的是运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博教授的晨练课程表――

早晨5点起床,先在家中做自编的哑铃操,他使用的哑铃,一个16kg,两个加起来32kg,各种动作加起来要举1000下;

接下来是做俯卧撑,每天要做100多个;

然后开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每天要跑4000米~5000米等

对博教授来说,前面的运动算是热身,后面的5000米就是正式进入状态了.难怪54岁的博教授身姿矫健,反应灵敏,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

博教授说运动带给人的好处首先是减掉了身体的负担,9年前他在美国那些日子,体重有95kg多,经过9年持之以恒的锻炼,减到今天的75kg;随之而来的是体质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加强.

现在不少人对运动存在一个误区,以为打羽毛球、篮球,出身汗就达到运动目的了.其实不然,人们还应关注体质锻炼和功能锻炼.例如肌肉,如果能通过举哑铃、俯卧撑等锻炼保持肌肉的力量,那么肌肉对关节、脊柱的支撑就会增强,人们就可以轻轻松松的与腰酸背痛说再见了.人们还可以通过慢跑、登山来增强自己的耐力,使心肺功能变得更好.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遇到爱运动的医生不少,但像博力扬教授这么富有坚强毅力的绝对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想起来了才去运动一回,运动的程度也是以出汗为标准.


博教授说在自己的影响下,母亲和姐姐也加入运动的行列.母亲每天做一些柔软的肢体运动,如压腿、体操等;姐姐每天早晨会跟他一起按时到健身房报到,让一天从运动开始.

谈到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博教授说:运动对心情也是个很好的调节剂,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性格会比较开朗,什么事也不会愁,拿得起放的下.

博教授年轻时就是体育爱好者,有着丰富的人生履历:14岁当兵,在部队打过拳击;不到20岁从家乡来到北京,开了4年车;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在大学里练过两年多的100米短跑项目,运动自始至终陪伴他走过人生旅程.

博教授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中国医生阵营中的一位大家――钟南山院士,2007年,在一个由国际SOS救援中心举办的健康讲座上,钟南山首次向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和白领精英公开了自己宝贵的养生心得.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所有因为事业而忽视了健康的人们:“在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中,遗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唯有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因此,我们应该记住,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没错,只有生活方式是唯一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的因素,我们可以控制它、改变它,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因此,通向健康、延缓衰老的道路,第一步就应该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和博教授一样,钟南山院士的健康词典里,几十年来都没有离开过的两个字也是“锻炼”.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即使再忙,只要有十分钟,他都会抓紧时间锻炼,据说他的跑步机就摆在卧室的床边.

其实,锻炼的机会到处都有,比如不要在车满为患的停车场寻找车位,把车放得远一点,享受散步的乐趣;走进大楼,不要乘电梯,自己爬上楼去;闲暇时去散步而不是去喝咖啡、可乐,散步比任何一种饮料都能使你头脑清醒.

对博力扬教授的短暂采访让我深感受益,感觉身边有了健康的榜样,再次想起一句经典的语录:健康就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