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发生和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61 浏览:56586

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远古到现代,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从饮食观念到食疗养生,从饮食风格到烹调技艺,从饮食习俗到宗教戒律,从饮食趣闻到诗词歌赋,从各大菜系到各式面点,从各种小吃到各类宴席,从饮食器具到饮食场所,从饮食结构到各色食谱,从厨师称谓到饮食典籍等,中国饮食文化均以鲜明的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原始时期.这一漫长时期是人类饮食的蒙昧阶段,其重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茹毛饮血”“食肉寝皮”.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准备阶段.

二、夏、商、周三代时期.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实验,掌握了某些调味品的使用或生产.如学会了制盐,学会了用梅果、蜂蜜以及花椒、豆豉、醋等作为调味品等.这样使烹制出的食品更加美味可口,食品的营养价值也大大提高了.这时的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同时也成为一种享受.第二,食疗学已露端倪.《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埤(配)等以养精益气.”第三,烹调技艺日趋成熟,烹调理论也已初步形成.此时的烹调技艺除烧、烤、蒸、煮外,还有煎、炸、炒等.在烹调理论上,既重视口味与时令,又注意口味与火候;既强调主食与副食的搭配,又注重选料与刀功,并提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观点.

三、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饮食文化大发展大交流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饮食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并且输入了西域等地的胡瓜、胡豆等多种果蔬及调料,为烹调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原料和辅料.第二,随着教会的传入,僧徒茹素之风盛行,为我国素菜的发展别开蹊径.由此使我国素菜发展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素菜流派.第三,许多年节食俗在这一时期形成.如:春节吃饺子,二月二吃炒黄豆、玉米花,寒食节吃冷食,端午节食米粽,仲秋节吃月饼,重阳节食花糕,腊八节食粥,等等.这些年节食俗不仅常常寓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第四,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饮食的专门著述,使烹调技术和烹调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如汉代刘安在其《淮南子》一书中对“五味调和之术”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北魏贾思勰所撰写的《齐民要术》不仅记载了食料的种植与品种选择,而且还介绍了多种烹调技艺.除此之外,东汉名医华佗所著的《食论》也是古代重要的饮食专著.


四、隋唐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统一,特别是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我国饮食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除烹调技艺进一步提高,菜肴品种更加齐全,饮食器具更加精美之外,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疗养生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了“食疗”理论,并专门列有“食治篇”.在其《序论》中还提出:“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这一观点,成为后世食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二,各类筵席在名色上更为讲究而且品类繁多,特别是唐代宫廷宴会,如曲江宴、探春宴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第三,饮茶之风兴起.饮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的中后期,茶已成为“举国之饮”.第四,饮食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更显密切.许多墨客骚人常常以食为题,或吟诗作画,或比兴歌赋,或直抒胸臆,或隐喻暗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五、宋元明清时期.这是我国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提高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苏菜系、粤菜系、川菜系、鲁菜系不仅已经形成,而且作为中国菜系成熟的标志,屹立于世界东方.各大菜系都已具有各自的定式,构成了以四大风味流派为主体的中国菜.特别是宋代以后,中国各大城市逐渐出现了四大菜系的餐馆,各大菜系之间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同时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产条件突出体现各自的特色,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菜系,以至今日有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分.特别是汴梁,酒楼、餐馆、茶肆林立,为各大菜系提供了争奇献异、各显风采的绝佳场所;食担、食摊比比皆是,成为各类小吃、地方食品交流、传播的理想方式.另一方面,此时的饮食供应打破了日夜界限,市面上还出现了包办筵席的“四司六局”,餐饮业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局面.

从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是指饮食中主食、副食和饮料的配搭方式)来讲,尽管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整体上说,我国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下来,与西方的以肉食为主、无主副食之分的饮食结构迥然不同.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史精要》,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