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不同角度进针行小儿股静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80 浏览:122648

股静脉采血是儿科常用的采血方法之一,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四肢较少,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触摸股动脉波动不明显.采血针相对较粗,采血量往往不够且易造成溶血.再有新生儿哭闹不配合及特殊解剖特点等,常常影响穿刺成功率.为了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静脉采血成功率,本文对我院妇儿科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110例婴幼儿及四肢静脉采血困难的肥胖儿童,采用不同角度进针法观察两种方法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及局部有无血肿瘀斑现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2天~6个月20例,6个月~2岁70例,2岁以上20例,随机分为垂直进针组和45°角进针组各55例,两组年龄及疾病无明显差异.

1.2 用物.一次性真空采血器,皮肤消毒用物,无菌干棉签,贴好标签的试管.

1.3 方法.两组患儿均在清晨空腹未进食时采集血标本.采血前患儿取仰卧位,垫高穿刺侧臀部,大腿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膝盖转向外侧,胭窝向内)或将患儿分开成蛙腿卧位[1],同时固定穿刺一侧膝盖,避免躁动.①垂直进针法: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以左手指在腹股沟韧带中、内三分之一交界,股动脉波动内侧0.5cm,右手持一次性真空采血器垂直刺入1.25~1.5cm,见回血后可停止进针,去掉双向针头上的特殊橡胶套,接上真空管,如血流顺利,可不提升针头,直至采集所需血量,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按压数分钟.②45°角进针法:常规消毒穿刺部位,从脐部引一条直线垂直于腹股沟,垂直交叉点为定位点,一次性真空采血器先与穿刺侧大腿平行,距定位点2~2.5cm处呈45°行股静脉穿刺,如进针后不见回血可先连真空管,再缓慢提升针头,待血流通畅后停止提升针头,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按压数分钟.

1.4 判断标准.按进针后一次性即获得所需血量为成功标准.

2.结 果

两种穿刺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

两种采血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n,%)

3.讨 论

3.1 采用45°角进针法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针部位较直观,不需触摸股动脉的搏动来协助定位,针进入皮下及其在血管内的长度较长,易固定,同时操作者的左手宜固定在患儿的穿刺侧大腿,减少了躁动的影响,避免针头拖出血管造成采血失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3.2 减少感染,安全性差.45°角进针法可避开操作者左手食指按压处,不用触及搏动点,穿刺部位不易被污染,减少感染机会.而垂直进针法则需要触摸搏动点,手指消毒不严格就可能增加感染机率,45°角进针法对于呼吸困难、气喘较重的患儿,便于观察患儿变色、呼吸等变化,有效预防了意外情况的发生,安全性大.

3.3 45°角进针法减少了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垂直进针法由于针梗进入组织部位浅,在抽吸时不易固定,如患儿过分扭动易导致针头滑出血管.为了抽取足够的血量往往上下反复穿刺,易损伤股静脉出现瘀斑及血肿,而45°角进针法因针梗进入皮下及在血管内的长度较长,固定较好,不易滑出,多次损伤血管机率少,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4 其他.腹股沟处有糜烂损伤者,采用45°角进针法可避开患处,不影响操作者视线,易于判断采血是否顺利,此项操作可使暖箱内的婴儿无需抱出暖箱,在暖箱中直接操作,节约时间和减少对婴儿的搬动.

临床工作中,静脉采血通常采用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静脉等,但头皮静脉采血量少,四肢浅静脉管腔细小,尤其在患儿躁动时,穿刺不易成功,易穿破血管,新生儿颈静脉短,不易暴露,且固定困难.股静脉垂直进针法不易固定,穿刺范围小,穿刺不易成功功[2].采用股静脉45°角进针法克服了以上缺点,成功率高,并发症小,减少了患儿的痛苦,为诊治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