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热症状的处理办法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15 浏览:22336

等于【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中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73(2012)03-0297-01

【摘 要 】目的:对儿科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热症状的处理办法进行分析、研究与讨论.方法:以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以及2006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由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发热反应进行预防与控制.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有60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而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有18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说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对于降低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结论:只有在严把药物和器材质量关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发热反应的出现.


【关 键 词 】儿科;输液;发热发硬;处理办法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幼儿来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类疾病因素的影响,在输液发热反应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院从2006年1月开始,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层层把关,采取逐级防控的针对性护理手段,使儿科患者中输液发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结果

从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了发热反应,其中最小的患者0.5岁,最大的患者10岁.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呼吸道疾病30例,消化道疾病22例,肾病综合症4例,白血病2例,川崎病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10例,在一天中有2例发热反应的情况有6次.

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18例出现了发热反应.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腹泻病2例,支气管肺炎2例,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3例,2007年未出现一例发热反应患者.18例患者均使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给氧等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全部患者的均在接受相应的处理后痊愈出院.

2.输液患者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

为了对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我院将全部出现发热症状患者所使用的药剂、输液器械进行了封存,随后将其送往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同时,对同批次药品、输液器械、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抽样检查,并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验.检测结果为:42例属于药物热原反应,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病区空气质量有直接关系,4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输液器械的质量有直接关系,2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无法查明.由此可见,在各类导致输液发热症状的原因中,药物的质量问题占据主要位置.

3对发热症状处理办法的讨论

3.1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购写治疗所需药品时,医院应尽可能的采用招标方式,并从前来投标的厂家中选择质量上乘、低廉者作为进货渠道,对于在实践中证实的,能够提供高质量液体和药品的厂家,应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得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放弃合作.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及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医护人员及各科室都应注意对临床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为频繁的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以便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对输液器械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输液所使用的一次性器具必须拥有临床应用所需的各类,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入院后,储存工作应按照厂家说明和本院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为了避免或尽可能降低橡胶皮塞等不溶微粒的混入,枕头应尽量采用侧孔设计.

3.3输液药物应合理使用

在将粉针剂和配液混合使用时,应充分混匀,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药液在调配后应尽快使用,尤其是在阴雨、高温季节等外部环境质量较差时,更应做到随配随用,以免在静置过程中药液发生变质.医生在开具临床医嘱时,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避免进行多种药剂的配伍,以免药剂在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环境或人为因素而出现不可预见的化学反应.在需要将一些中药制剂混入生理盐水中时,容易因为盐析作用而出现一些不可溶的微粒,进而使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概率提升,所以在使用中药制剂时,溶液应使用5%或10%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稀释后进行静脉注射.

3.4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

在配置药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做到一人一针管,以免注射器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因混入一些不溶微粒而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从2006年1月开始,我院儿科开始统一采用一次性塑料瓶装液体(下转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