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士点醒曾国藩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5 浏览:5457

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

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

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

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

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

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

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

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在晚清,赵烈文以大智慧而著称,别人不知道曾国藩为什么要开展自我批评,赵烈文已经洞悉问题的关键.于是,他写了一篇上书,向曾国藩进言.


在这篇上书里,赵烈文说出曾国藩后来常提的名言:“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他对曾国藩说:“曾大帅,您爱贤好士,天下皆知,现在,幕府中的幕僚相继离开,让您很迷惑、很不解,您有没有想过,他们离开,到底是因为他们辜负您呢,还是您辜负他们呢?”

这一问,对曾国藩来说,不可谓不惊心.

他说:“在出兵檄文上,您树立一个高尚的目标,要以儒家的信仰,挽救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目标,当然很崇高,当然没问题,也是我们这帮知识分子愿意聚拢到这儿来的关键原因.但是,您要求所有人都像您自个儿一样,做一个不贪名、不求利的彻头彻尾的君子,那就太不切实际了.”

事实确实如此,曾国藩特别强调,团队中的人才,个个都要是“忠义血性”之人.

他说,他的选将条件是:“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曾国藩全集书札》)

你自己如此做,也这样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成为你这样不“汲汲名利”、不求官求财的君子,按赵烈文的意思,这就是痴人说梦.

赵烈文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这些人不是没有公心,有公心的同时,还有私心,这是人之常情.谁没有父母妻儿?谁没有家眷子息?谁不是要先能生存,才能谈精神?曾大帅,您是大帅,当然不“汲汲名利”,手下这,他远要养家糊口,近要谋个人前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本来无可厚非.现在,您一句“做君子”的理想,就断送这一切.这样一来,大家跟着您,还混个什么劲儿呢?

这就要说到您手下这些人才,为什么要跑到胡林翼那里去.

武汉是您带兵打下来的,皇帝大加赏赐,还封了您做湖北巡抚.手下这些将士,这些文官谋士,哪个不是披星戴月、劳苦功高啊?当然,您也不是没赏大家,也不是对功臣没有提拔.问题是,看您才提拔、保荐几个人啊,这么大的战役,事后,您总共保荐了不到三百人.胡林翼大人后来抢回武汉,战役还比您当时小,事后,胡大人足足向朝廷保举、提拔了三千多人.这一下,大家都看出来了,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大人那儿,有理想,有君子,还有前程,有前途.谁还愿待在您这儿啊?

所以,赵烈文的观点就是,你不能照顾手下人、团队成员的利益,不能体谅他们的私心,也就不能成就你所谓的“公心”.

据说,曾国藩读完赵烈文的这篇上书,一声长叹,从此幡然醒悟.后来,曾国藩的幕府,再次远超胡林翼的幕府,成为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州第一幕府”.

(摘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