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士”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525 浏览:53745

1936年,著名教育家潘光旦曾写过一篇《国难与教育的忏悔》的杂文,痛陈教育的误区:“在这个‘大时代’里,名为教育,实则就理、工、医、农一方面言,十之只是训练;就文、法一方面言,十之只是宣传.”

他认为近代以来的新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过是识几个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二是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目的显而易见只是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人才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培养一些专家或者文官.这三种教育和做人之道都“离得很远”.因而他主张教育应当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士”,要培养出“士”的情志,平时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危难中体现“见危受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他的这篇文章虽然离现在已有70多年,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怎样办教育不无启发.

什么是士士有很多释义,勇士、烈士、壮士、志士、士卒、士大夫、有志之士、有识之士等等,当然,士还有一个最常用的定义,也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名篇《无士则如何》里提到的:“士,就是知识、文化、科学、教育,就是知识分子、人才.”而潘光旦这里讲的士,则比冰心要求更高,是指有作为、有操守、有担当的读书人.因此,一般来说,士是读书人,但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称为士.


什么是士不妨再看看我们的先哲圣贤们提出的标准.“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新唐书》)对士来说,要想达到远大目标,首先要注意器量和见识的修养,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修养.“士不可一日忘却耻字.”(《蕉窗日记》)士也有不少做官的,他们多能知羞耻,有操守,廉洁自律.正所谓“士清其心源,而后可以修身而致用.”“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士要好学不厌,坚持不懈,否则就会“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贪恋安逸,沉溺灯红酒绿者,就算不得一个士.“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尧峰文钞》)一个文人没有好的品德,也就写不出好文章,做不出好学问,干不成大事业.鲁迅、巴金,都是立品在先,妙文在后.“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论交》)士也交朋友,但不滥交友,更不会交酒肉朋友.士的友情,不随时令变化而变化,不因地位变化而变化,始终如一,经历艰险就更加牢固.

按以上标准培养出来的士,明大道,求真理,富爱心,有抱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遇事论是非不计利害,对人论忠奸不计远近.做官能主持正义,不贪不佞,可成牛玉儒、郑培民;做事有献身精神,坚忍不拔,卧薪尝胆,可成王选、袁隆平;做人能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可成钱学森、邓稼先;遇到不平敢于拍案而起,见义勇为,可成刘殊威、郎咸平;为保卫自由尊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成老舍、傅雷;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虽千万人吾往也”,可成马寅初、张志新;国家有难时,能挺身而出,不惜毁家纾难,舍生取义,可成闻一多、李公朴.

过去,有过孟尝君养士三千的美谈,如今,养士主要靠国家的正式教育.我们的教育正在突飞猛进,社会需要识文断字的文化人,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家,但更需要能称得上“士”的读书人.至少要有点“士”的精神,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良心;反之,如果“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培养的人再多,学历再高,也不能算成功,“因而应该忏悔”.(潘光旦语)

(摘自《杂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