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的文化解读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31 浏览:20026

由于萨义德在学术界引爆了“东方主义”的概念.不仅使他成为里程碑似的人物,而且还引出了无数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思辨和阐释萨达尔的《东方主义》即是一例带有浪漫文学气质的社会学文本、2006年美国出版的尚未译成中文的《The Asian Mystique(亚洲之秘)》,作者舍芮丹普拉索以细腻翔实的资料搜集、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描画出非常具体真实的对于所谓异国情调的东方的幻想和刻板印象,即对于东方女子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的描述性表达无非两种:敌视,专注于他者的威胁性和可憎性,如暴君、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等,东方男性成为堕落无耻且被妖魔化的对象;异域,关注他者具有吸引力的一面,如闺房、面纱、艺妓等,东方女性被描绘成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

西方人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东方简化为一个事件、一部小说、或者一个传说,“东方主义想象的病理学基础在于两种同时并存的要求:西方男性对于东方的神秘感和性事的个人要求,以及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教导和控制东方的集体目标.”

东方主义是一种构建的物质,是有意的自欺,最终投射到了东方:中医不值得作为一种医学来谈论,而是一种巫术;西方成为一切事物的标准和度量衡,深潜在人们脑中.东方主义是西方文明中最大的检测象:有关西方的性质,以及西方东边的伟大文明和文化的性质之检测象.如果检测象被揭穿,自恋的东方主义者不仅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的控制,西方自身也丧失了部分自我,即“西方宁愿死也不愿放弃其对于东方的想象,即使这只是一种聪明的无知的虚构,而且,这种虚构的掩饰是众所周知的”.

东方主义的成功就在于西方作为幻想者和推动者,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幻象,经济的强大带来全球政治局面的颠覆(如殖民),政治局面的改变带来话语权的改变,改变话语权引来思维上的变化,思维变化随后审美观念变化,文化进而变化,由此衍生出的文艺作品和科技产物(比如电脑.连键盘都是英文字母)同时又成为推行幻象的润滑剂、调味料和添加剂.

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给西方带来野蛮强势的形象,与传统中男性的阳刚暗合,而落后温顺的东方则成了阴柔女性的象征.在西方强势的话语权压倒下,东方女性对于西方男性的幻想(陈丹燕的“有多少东方女子的梦中飘动过金色的头发”;虹影的《K》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中都夸大了西方男性的尺寸和性能力,在两本书中,中国男子都“不约而同”地患上阳痿,无法满足女性的.于是她们转向西方男人,在享受他们带来的强大性能力的同时为他们的不负责任而心伤),对于洋货的狂热,对于的审美标准和整容风潮,混血模特的流行,成为一种东方对于东方主义的回应和默许、

见证全球化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细读中国人消费的日常产品的包装,上面的英文大多都是Chinglish――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看不懂,而即便是中文品牌,大半的品牌名都是洋不洋中不中的混血词,几个组合起来毫无意义的汉字堆砌.而美国那边反而是可怕的“Made in China”,一个美国女记者煞有介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货行动,并写了一本书.她本人有1/8的中国血统,但是金发碧眼的完全看不出来.最终她的结论是,美国人离开了中国货,完全不能合理有效省钱地生活.这个过于务实的结论,尚待被整合进东方主义者的想象.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美]利昂P巴拉达特 著

张慧芝 张露璐 译

世界图书出出版公司2010年4月版

何谓政治意识形态刘苏里称,在现代社会,“人间神”向原子化的个人所做的直白而简洁的“喊话”,形成了意识形态.本书初版于1970年,迄今已修订至第10版.作者采用丰富的实例,结合具体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对于发源于西方的主要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法西斯主义,均予以同等的看待和客观的介绍,对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环境主义、女性主义等也都有阐释.

《波诺谈波诺》

[美]波诺、米奇卡阿萨亚斯 著

徐振锋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本书是作为U2乐队旗手的波诺与著名摇滚文化记者阿萨亚斯的对谈.在谈及U2乐队的和平主义行动时,他认为他关于世界的看法没有错,对于他自己,他说,“我是个乱涂乱写的人,一个抽烟、喝酒、读圣经的乐手.一个激进的到处兜售思想的人.我下棋,业余时间是个摇滚歌星,唱唱歌剧.”他创立DATA组织(DATA指Debt,AIDS.Trade.Africa),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使得债权国免除了23个非洲国家的债务.他说:“理念没有人们的性命来得重要.不管你在哪里遇到这种哲学,认为理念要比人更有价值,你就必须小心了.”

《日本镜中行》

[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管可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4月版

作者在进入“镜中日本”之前,恰如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样,满怀西方人的预设,不料它们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习俗的挑战,他不得不放弃定见,屡次深入日本,以学者的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质:一支又一支外来水系源源汇入一条奔腾长河,而它的底蕴永远是“变化的同一”.他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包括天皇、宗教、礼仪、种族、战争、艺术、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饮食、性、犯罪等,不仅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