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勇:“医生”科技局长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62 浏览:93641

周树勇真心为民,把示范点建在山区的田野上,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农民心中.

在燕岩村,村民们常常为一种开着紫色花瓣,长着葱绿色叶片的植物欢笑颜开,因为这种植物让他们改变了命运,走上了致富路.这种植物叫白芨,是一种“野生”中药材.

教会他们栽种白芨的人是一位衣着朴实、经常手拿小锄头走在山间林地的中年男子,他叫周树勇,村民们习惯称他“周医生”.他其实不是医生,是正安县科技局局长.他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追求,用忘我的工作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点燃了山区群众的致富希望.


为山区寻找科技致富路

正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复杂的县情决定了只能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全县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的目标,周树勇千方百计寻找山区群众的科技致富路.

2002年,3月至8月,周树勇带领县里的科技人员对全县野生动植物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经风雨,战酷热,跋山涉水,徒步深山沟壑,完成了4万多字的《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2万多字的《正安药用植物》调研报告.这两份报告得到了贵州省级知名专家冉懋雄和贵州省、遵义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来正安考察中药材的外籍华人专家的好评,为正安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打下了基础.

为适应市场需要,周树勇选择白芨作为野生驯化栽培的突破口.在白芨人工栽培的研究开发中,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周树勇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白芨野生驯化栽培中块茎难以膨大的技术难题,为山区群众大规模种植白芨提供了技术支撑.

他对白芨的研究和开发,不仅为正安县首次获得国家财政科技扶贫项目资助做出了积极努力,也为在正安县建立全球最大的白芨GAP示范基地做出了贡献.

白芨项目为正安县的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栽种中药材发展经济的致富路.仅2004年,正安县就建成白芨规范化种植基地1030亩,当年白芨项目区内的农民增收达到84.72万元.2006年,全县白芨栽种达到1700多亩,按每亩收入6000元计算,到2年后的收获期时,将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职务意味着责任、怎么写作和奉献

周树勇在笔记中写到:“职务只意味着责任、怎么写作和奉献,并非个人的特殊.”这是他对工作、生活的座右铭.

他虽然是正安县科技局的局长兼党委书记,但他并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是以工作为重,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建立白芨种植基地和引导农民栽种白芨的过程中,他带领科技人员顶风雪,冒严寒,忍饥饿,亲自在田间地头操作、示范,指导农户种植白芨.田地里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农民群众解除了种白芨的顾虑,栽种中药材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

据他的同事说,2005年从1月到5月,他至少有25个晚上通宵达旦在办公室或荒郊野岭度过.2005年1月15日,白天在基地抓白芨生产,晚上9点才回县城的周树勇,为争取白芨项目,连夜起草“白芨GAP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直至次日早晨8时才完成初稿.2005年4月6日,他到外面收购白芨种,返回正安时本可以在途中住宿,但为了不误农时,不影响种子质量,他连夜赶路,直到第二天早晨7点才赶到白芨基地.到基地后,他立即带领人将种子分发给农户们.

周树勇的严谨、务实、苦干,实现他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也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

胸中装着老百姓

周树勇一心为民,从不给群众增添麻烦.栽种白芨这种中药材,要时常穿行于山区沟壑,进行技术指导.一次,他在高寒山区燕岩帮助贫困群众种植中药材时,当地百姓为感激他,以山里人特有的礼节,请他吃饭,但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来干事的,不是来吃喝拿要的.”他不愿给老百姓增添麻烦,下乡时经常在乡间小街上随便吃些面食,一心扑在工作上.

他把农民兄弟当作自己的亲人,经常面对面地教他们农业科学技术,“医”穷病、断穷根.2004年冬天,他冒着大雪帮助村民周继良栽种白芨.在雪地里,他手把手教周继良栽种技术,一干就是10多天.他的行动,感动了当地村民,村民们纷纷说:“像他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真心帮助我们的干部,真是我们致富的的贴心人.”

在一些人心目中,县科技局是无钱无权的部门,但周树勇并不因为其他人的看法而消极,而是尽量挤出经费来为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目前,已多次对丰光、瑞溪、燕岩等30多个村的村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