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不“细”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811 浏览:152393

今天,有位朋友来找我聊天,说起了她家保姆小梅去医院看病后看出的大笑话.

小梅是刚从乡下来的小保姆.为保险起见,在签订用工合同之前,朋友带她去医院做了一次常规检查.检查下来没什么毛病,朋友也就放心了.没想到一个多星期后的一天,小梅小心翼翼地来到她面前,红着脸,嗫嚅了半天才问我朋友:“阿姨,我肚子上的膏药什么时候才能擦掉我都好长时间没有洗澡了.”

朋友说到这里,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一时还没明白过来,问:“什么膏药”朋友强忍住笑说:“什么膏药呀就是做B超时,抹在肚子上的耦合剂!这孩子,从没见过B超,还以为是医生给搽的药呢,一直没敢洗!你说好笑吧”听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过之后,我忽然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做B超时的情景:走进B超室,躺在检查床上,紧张、胆怯得都不敢看医生,更不敢向医生询问我的病情.做完B超后,医师把纸巾往我肚子上一放,就大声叫“下一个”了.与小梅的不同的是,我赶紧问了一句:“医生,这纸巾是干什么的呀”否则,我可能也会像小梅一样闹笑话了.

不得不承认,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有些事情,对医生而言是常识,对患者及其家属,可能是闻所未闻的事.其实,只要医生对小梅多说一句:“把肚子上的东西擦干净”,或者小梅多问一句“这纸是干什么用的”,笑话就能够避免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的“16层楼的故事”.

一天.他在急诊室上班,来了一个车祸患者,做完体格检查后,由于不能排除是否有脑损伤,朋友便建议患者去做个脑CT检查.写完申请单后,他随口对患者家属说:“去做‘16层螺旋CT’.”大约十多分钟后,他们又返回了急诊室,焦急地对朋友说:“大夫,我们没找到,院里最高的楼才15层,实在找不到16层!”


朋友乍一听,差点笑出声来.不过,他立刻便意识到是自己的话误导了他们.是啊,除了医生,谁知道“16层螺旋CT”是什么东西16层、CT、别人还以为CT是在16楼做的呢!

说到这些“细节”,我不由又想起了我住院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同病房的王姐要换药,由于主管张大夫上午有好几个手术,直到中午才见他拿着消毒包,急急忙忙跑进病房来给王姐换药.可能是时间太紧的缘故吧,张大夫没有像往常一样戴上手套,就急匆匆地给王姐换了药.换完药后的几天里,王姐一直在嘀咕:“怎么这次没戴手套就给我换药,不会感染吧”确实,王姐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换药过程中,医生戴不戴手套决不是一件小事:对病人而言,医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病人,自然也接触很多细菌,医生戴上消毒手套给病人换药,对病人是一种保护.对医生而言,患者伤口处也会有许多细菌,戴上手套对自身也是一种保护,这种“细节”决不能省.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在中考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失眠、暴躁、厌学等问题,头发大量脱落.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咨询台的护士了解病情之后,便对孩子父亲说:“他这是精神疾病,去精神科看.”孩子父亲听了之后大怒,对护士大吼:“你才是精神病呢!我要投诉你!”其实,护士小姐的话并没有大错,只是她忽视了对方的接受能力.如果护士小姐说话能委婉一些,结果或许就大不一样了.

在医患交往中,上述“细节不细”的例子很多.医生需要全盘审视,也需要注意“细枝末节”;若不注意“小细节”,可能会引来大笑话、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