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27载义诊人生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84 浏览:92426

在湖北省大冶市东岳街道办事处东风社区,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中医——冯子健.他年轻时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过战争岁月的洗礼,深知生命的可贵.退休前,多年潜心自学中医药理的冯子健经常免费为病人开处方;退休后,他在自己家里义诊27年,从不收贫困患者分文.

年轻时,他曾在部队当了3年中医老师

1928年,冯子健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市城关,是地地道道的大冶人.因家里的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冯子健勉强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14岁时,父母把他送到一家药店当学徒.小小年纪的冯子健对中药药理非常感兴趣,师傅也很愿意教他.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冯子健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

1948年,20岁的冯子健怕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悄悄地从药店溜了出来,流浪到大别山.在这里,他遇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便主动要求参军.部队的同志问冯子健有没有念过书,他说念过4年书,于是一入伍他就被分配到连部当文书.

冯子健入伍后参加过解放海南岛和西藏的战斗,在林弹雨中经受了严峻考验.被提拔为干部后,他在团部当过干事、助理员.

全国解放后,冯子健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中医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虚心向驻地的老中医请教.他白天做好本职工作,晚上就自学医术.在他当宣传干事期间,遇到战友们谁有个小病小恙的,他就开几味药让战友们服用,结果效果都不错.久而久之,“冯子健是名自学成才的好医生”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名声一下子就在部队里传开了.

1958年10月,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部队领导把冯子健调到医院里当医生,并让他给基层卫生员讲授中医知识.

此后3年,冯子健成了一名部队自学成才的中医老师.为了教好课,他精益求精做教案,常常一整夜备课不睡觉,第二天照样为大家讲课.这期间,冯子健还把一些老中医的验方收集起来,并在实践中取其精华,既教会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医术.

1962年,冯子健从部队转业回到大冶市房产所工作.虽然不再行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医学的钻研,经常为患者免费诊病开处方.同时,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开一间医药堂治病救人.

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在家为百姓治病

1985年,冯子健从单位退休,开始在家为一些上门的患者把脉、看病、开处方.患者拿着他开的处方到医院抓药,他从不收取一分钱.

1997年,冯子健已80岁高龄的哥哥,被查出患有肺结核、肺气肿;冯子健时年39岁的儿子也患上了糖尿病和肝癌.当时,已是七旬老人的冯子健给哥哥和儿子认真开好处方,让家人去医院抓药.刚开始,两人服药后,竟都没有什么效果.冯子健想:“这就怪了,以前有的患者吃这种处方的药都痊愈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决定自己拿着处方亲自去医院抓药.他这一去,才搞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处方里有的药材医院里没有,就用其他药材代替;处方里比较贵重的药,医院就减量提供.所以,冯子健的哥哥和儿子服药后病情不可能有什么起色.

此后,冯子健到医院把他所需的多种药材,分别都写一斤回来,由他自己亲自动手调配.果然,他哥哥和儿子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后来都痊愈了.

有了这次经验教训,冯子健为了确保自己所开的处方能用上真材实料,他花钱添置了大型药柜.药柜里设置了许多抽屉,每个抽屉装4种药材,总共足有上千种.他的家,从此变成了医药堂.

冯子健家住在一处旧家属楼的顶层.医药堂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休息室.房内墙壁上挂着很多面锦旗,大药柜的柜顶上,还摆着许多大大小小装着药的瓶瓶罐罐.两张桌子上,也放着分门别类的药材.

冯子健把他哥哥和儿子的病治好后,人们都把他当成了“神医”.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找他求诊的患者天天络绎不绝.很多外地患者打来求药方或药材,冯子健都给他们邮寄过去,患者及家属都对他感激不尽.

话人生,八旬老人至今不忘人民军队宗旨

凡是慕名来找冯子健求诊的患者,只要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他绝不收一分钱,有时还要倒贴钱.有的外地患者没钱写回家的车票,冯子健就给他们出路费;碰到下雨天,他就送雨伞.

有一次,一位中年农村妇女找冯子健看病.她说自己已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花了好几千块钱,也没治好病,家里对她的病已经无能为力了.冯子健仔细地给她看了病,开了好几服药,耐心叮嘱她怎样煎药、怎样服用.临走前,这位农村妇女问冯子健需要多少钱,冯子健说不收她一分钱.这位农村妇女诚恳地说:“冯老医生,这怎么行呢?您都是80岁的老人了,不仅给我这样的晚辈费心看病,还给了这么多的药.您不但没赚一分钱,还倒贴了不少钱.如果患者都像我这样,您的药店还怎么支撑下去呢?不管怎么说,这些药不能让您倒贴钱!”说完,她摸摸索索从身上掏出了一大把毛票,10元、5元、2元、1元的都有,总共约有近百元.冯子健老人一把抓起这些钱,塞到她的手里,和蔼可亲地对她说:“我说过不收你一分钱,就不收一分钱,不要再这样谦让了!你要谨记我的话按时服药,希望你的病能早日康复.”一个月后,这位农村妇女又专程来到冯子健老人的家,一定要给冯子健老人200块钱.老人一时懵了,竟没想起来对方一个月前曾来找他看过病.这位农村妇女说,她吃了老人开的几服药,现在病全好了.她这次来,是专门来送药钱的.冯子健老人这才想起来,但他最终还是没收钱.这位农村妇女感到实在没法报答老人的大恩大德,一再称老人是“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对于那些生活不是太贫困的患者,冯子健老人也仅仅材成本费,绝不多收一分钱.有人问冯子健老人:“收了药材成本的,算您没亏本.可是有的患者您没收一分钱,您怎么能维持下去?”老人回答:“我家里并不缺钱,我和我老伴都有退休金,儿女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他们经常还要接济我.再说,我们两个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钱.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行.”

有人劝冯子健老人在城关开一间诊所,他说:“来我这里看病的一般都是穷苦人,我深知他们的艰难.我在家为他们义诊,节省了不少的开支.如果让我去街上开个诊所,那就要租场地、雇人,要付租金和人工工资,这么大的一笔钱,该从哪里来呢?如果从病人身上收取,那我的义诊也就变了味.”

多年来,冯子健老人将自己行医的经验进行汇集,编写成了《中医验方杂症篇》、《中医验方录》、《验方医囊》、《疑难杂症效验秘方》、《中医临床效验医方集》等40余册书简,全是他亲笔书写和亲手装订的.在其中一本药方集的前序里,冯子健老人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行善为德,何不立心与人医等花心血数载,精撰医方成果,来之于众生,施之于众生,乐善积德,何乐而不为.”

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冯子健老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好事做到老,要珍惜贵如黄金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我要把的话,时时刻刻牢记在心中,永远不忘.”

现在,冯子健老人年事已高,很少下楼.他说,在家为患者义诊,提起笔写写字,在房内和楼顶平台上踱踱步,向远方眺望眺望,内心感到日子过得很有滋味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