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一份医学科普书刊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2 浏览:18236

健康是金,这已毋庸置疑.维护健康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共同投入.这里的软件,是指医学科普知识,它属于健康的核心部分,可以发挥几大功效:一则懂得如何防病,二则出现病痛,可以及时做出判断,是马上就医,还是在家自疗?三则知道配置合适自己的健康硬件,如血压计、血糖仪、体重秤、计步机、健身器等等.如上三招,都是为了活得健康和长寿.所以,就此意义而言,必须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医学保健知识.

到目前为止,人民群众获取医学知识的途径仍以报刊为主.近些年来,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多了,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要达到“人人享有保健”这个目标,除了依靠医疗机构的发展外,普及医学保健知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读者抱怨这类文章读多了,反而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些论点似是而非,有些信息互相矛盾,不知该听信谁的.

不久前,一家报纸载文说:中国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喝牛奶补钙是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本是正确的.但不久又发了一篇文章说:国外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喝牛奶过多有许多害处.本来,医学文献就非常多,各人所做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是常见的.医生藉以了解各种不同的信息,分析它的意义.比如了解实验用的是何种动物,喝牛奶的量是多少等,就不难从中分析这种研究结果对人体有多大参考价值,对国人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喝牛奶过多,而是很少,甚至根本不喝.离开这个实际情况,笼统地介绍喝牛奶过多的害处,没准会使一些老年人对每天喝的那点奶也担心起来.

与其他科普知识相比,医学科普知识的特点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物理学家向公众介绍宇宙天体、基本粒子,以及其他各种高深的理论,一般人很可能不懂,即使懂了也不会去应用.可是,如果谁向大众介绍一种既简单又有神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哪怕是个人的经验,也会吸引不少人去试一试.而且,越是难治的疾病,越是让人抱着侥幸心情去碰运气,结果很容易上当.

这些偏差大概得归因于作者和编者的知识水平问题.

从根本上说,药品、保健品以及各种与医疗保健有关的措施,都很难说完全有益而无害.任何药,只要真有效,就总难免有毒副作用,任何治疗措施,既然有适应证,就会有禁忌证.离开使用者的实际情况来谈医疗保健方法,就可能导致误用.

即使像“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样一句似乎大家公认的保健谚语,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上存在许多不宜饭后即走的情况.例如有的冠心病患者,饭后宜安静休息,即走反易诱发心绞痛,内脏下垂者饭后躺下,食物较易通过胃进入小肠,多走反而会加重食物在胃内滞留,而有的食管裂孔疝者,饭后却宜端坐一会,马上躺下反倒会加重食物反流等可见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决定正确的对策.


讲到这里,应该谈谈怎样在众多的医学科普报刊中选择货真价实的品牌.对此,指名道姓不难,可要说出个子丑寅卯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般地说,有以下几条可供参考:

一、 主办单位属于专业机构.

二、 文章署有作者单位名称.

三、 作者从事的专业与所写的内容相符,如心内科医生不写有关消化道疾病的文章.

四、 文章内容不以偏概全,无论治疗还是用药,均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五、 注重个体针对性,明确指出某些情况应由医生来决定.

六、 文章内容没有前后矛盾,包括一篇文章中,一期报刊中以及前后几期中.

七、 文章的内容都出自治疗心得或科研成果,不是推论或资料汇总.

八、 文章的内容得到大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首肯.

如果要给自己的亲友送上一份医学科普书刊,这几条也是必备条件.

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逐步积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将健康的“软件”和“硬件”设置得更完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