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古医籍书名命名规律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274 浏览:119229

摘 要 中医古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对古医籍命名方式的探析,不仅可以体现中医学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 古医籍书名 命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书名是书籍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概括,其语言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学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古籍书名的特点尤为鲜明,用语多哲理之词,虽文采飞扬,寓意深刻,却难以看出其包括的具体医学内容,甚至所属图书类别都无法确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古医籍书名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其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现象造就了独特的命名规律,对这种规律的探索、分析,正是回望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同时,我们可以藉此窥见,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文人如何蜕变为医者,医者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医案著作中焕发出文人气质,以及他们集体生命状态的一些片段.进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学与科技的交叉点上焕发的独特魅力.

二、古医籍命名多用珍贵、禁秘、规范之词

历代书籍的保存、流通、传世困难重重.虽唐代中叶以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之有所改观,但许多医者仍难以承担其昂贵的费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本草纲目》在李时珍去世3年后才刊刻出版.面对倾注多年心血完成的医书,医家往往将书名冠以珍贵、禁秘、赞美之类的词汇,以强调其价值,便于流传.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一词,向为贵重、至关重要之称.《说文》云:“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按孙思邈自序云:“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俞于此,故以为名也.”;而意在言禁秘的如鉴真的《鉴上人秘方》和龚廷贤的《鲁府禁方》.“秘方”古称“禁方”.二者同意,指秘传而不公开的药方.宋苏轼《答富道人》云:“承录示秘方及寄遗药,具感厚意.”二者在医籍书名中出现,并非实言其藏而不宣、密而不传,而是在渲染其极为重要的内容及珍贵的图书价值;意在言规范的如喻昌的《医门法律》.《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的提要为:“律者,明著医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狱然.”“律”指医者行为的规范.实则该书并非编撰的医疗问责标准,“律”是作者对该书价值的强调.

古今相隔,语言、文化相去甚远,如今理解古医籍书名中的一些词汇,难免会有歧义、争议.我们可以利用古人命名医书多用珍贵、禁秘、规范之词这一显著特点,推断这些词汇的正确意义.如李杲的《兰室秘藏》,有二说:其一之“兰室”犹言芝兰之室,芳洁高雅之居室,以喻贤士之居所.《孔子家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另有一说,乃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末“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之义.“灵兰之室”,亦即兰台,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此说惬当,道出了《兰室秘藏》一书的价值,符合医籍命名习惯.

三、古医籍书名多谦词和代词

古人对于称呼有一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人称代词,而用名词.称人则用一种尊称,自称则用一种谦称.而在医籍书名命名中,又在这种生活中的礼貌范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进一步演化:书名常常使用一些谦辞;当书名中涉及作者自己姓名时,往往以其字、号、所在地域名、所居处所名、所处朝代名命名等等表示.

1.以谦词命名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其洋洋大观的礼仪,产生了既丰富多彩又繁芜复杂的谦辞敬语.谦敬称是对自己表示谦虚、对他人表示尊敬的人际称谓.如《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尧.”孔颖达正义:“是也.”又如杜钟骏的《管窥一得》,“管窥”即管见.《后汉书章帝纪》:“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区区管窥,岂能照一隅哉.”以此比喻所见甚小.一得,犹一得之见,即一点见解.《晏子春秋杂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言非全面之见,二者皆是自谦之词.

2.以字、号、地名、室名、朝代名命名

以各色词汇代替作者自己的正名,是古医籍书名的一大特点.此类书名也较为复杂,因为古人的名字有正名、字、号等不同,有的还有封号、谥号.这种替代不仅包括以姓氏、名、字为书冠名,有的还以官名、堂号、住址、朝代等冠名.在此类古籍书名中,有反映作者姓氏本名的,如冯兆张的《冯氏锦囊》、万全的《万氏女科》等;有反映字号的,如《笔花医镜》,作者江涵暾,字笔花.《景岳垒书》,作者张介宾,号景岳.《丹溪心法》作者朱震亨,世居丹溪,号称丹溪翁;还有以封号冠名的,如《新刊医林状元济世垒书》,作者龚廷贤,因愈鲁藩元妃之痰,入御医院任太医,并获“医林状元”之封号;有以官府名称冠名的,如《外台秘要》作者王焘,曾为邺郡太守,此书即完成于王焘出守鄞郡之时.当时作者所在的官府称为御史台,台则是御史台之别称;还有反映年代的书名,如《政和本草》等;还有把作者的基本情况全都汇集于一书之名的,如《贵池刘氏信天堂忙刻医书》.从此书名便可得知,作者刘氏,安徽贵池人也,其堂号为信天堂.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古医籍书名之丰富多彩由此可略见一斑.


四、古医籍命名词汇生动多样,并常用典故

在中国历史上,医文历来不分家,很多医学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而中国古代文学非常重视的两点就是用词的多样性与引用典故,对于用词,宁可臆造创新,“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随波逐流;对于大量信息的传达,力求应用言简意赅的典故,避免繁杂赘述.这两点,也深刻体现在古医籍的命名上.

1.运用多样的词汇表示书籍属于医学类

医是医学这一大学科体系的总称谓,故诸多医籍,皆径取用之.其相应组合词语又有医学、医林、医门、医宗等,义皆同.这些丰富的表现形式,因为共同使用了“医”字而相似,又因为组合了不同的概念而有所不同:含有“医”字的,如:张杲编撰的《医说》、李濂的《医史》、程文囿的《医述》等.含有“医学”的,如:张三锡的《医学六要》、虞抟的《医学正传》、缪希雍的《医学传心》.含有“医林”的,如:骆登高的《医林一致》、王琦的《医林指月》、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含有“医门”的,如:兰茂的《医门挈要》、照濂的《医门补要》、刘鸿恩的《医门八法》等.含有“医家”的,如:高鼓峰的《医家心法》、程曦等撰写的《医家四要》、陆志祖的《医家金鉴》等.含有“医宗”的,如:李忠梓的《医宗必读》、清朝御撰的《医宗金鉴》、蒋士吉的《医宗说约》等.

2.分科词汇生动多样,并常用典故

古代医事,虽有分科,但是标准的分科模式只存在于宫廷,主要是根据为皇家及国家机构上层人物怎么写作需要的国家医疗机构及医学教育、考试所设置,民间并没有严格的学科规范名称,往往是医者个人创作,或者引用典故表达不同科类.这种情况与当今医学书籍标准统一、用语规范的追求大相径庭.故若要真正读懂古医籍的科学价值,必须要掌握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真正内涵.如养生类古籍,就常以“养性”、“卫生”、“摄生”、“尊生”、“保生”、“颐养”等多种方式命名,以此命名的有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原题孙思邈撰的《孙思邈卫生歌》、高濂的《仙灵卫生歌》、魏祖清的《卫生篇》、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高濂的《尊生八笺》、知非山人的《保生造福录》、冯曦的《颐养全要》等.而眼科医籍就常常以典故暗示科类,如原题孙思邈的《银海精微》、顾锡的《银海指南》.其中“银海”指眼睛.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庄委裕《季肋集》卷中:“东坡作《雪》诗等人多不晓玉楼、银海事,惟王文正公(即王安石)云:此见于道家,谓肩与目也.”又如原题李药师的《金秘论》.其中“金”指一种眼病工具,又名“金”.《涅经》卷八:“如盲目肓人为治目病,造诒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决其眼膜.”《周书张元传》:“其夜,见一老公,以金治其目.”

3 用医学典故暗示图书类别、内容

以医学典故命名的古医籍书名,即利用某一医学或与医学有关的典制、成例,或古代故事及有来历的词语命名.自先秦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并阐明“道散则为器”之后,历代学者对“道”与“器”的关系不断阐述和发挥,逐渐形成了以道为本、以器为末的“重道轻器”观念.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重道轻器”的观念影响下,古医籍书名用语表现为大量使用典故,以及寓意深刻的哲理之辞,重在阐明大道,而轻视医书内容的具体表述.

常出现在古医籍书名中的典故有杏林、橘井、仁术、折肱、青囊、春脚等.如“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王章祖的《橘井元珠》;以“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以“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的《折肱漫录》.“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以其喻指医书.

五、儒文化对古医籍命名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尊经崇古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取向的影响下,历代古医籍书名用语依托古人的现象史不绝书.

自春秋孔子删定六经创立儒家学派,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圣人之言,而且孔子主张“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古尊圣的观念导致著书立说托古之风盛行,所以《内经》、《本草经》冠以黄帝、神农之名,从而加强其权威性,后人也多据此为信.例如,唐王冰注《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又如,林亿校《针灸甲乙经序》:“或日《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日,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

六、结语

中医古籍源远流长,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古医籍书名用语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医学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古医籍命名方式的探析,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隅的重要再现.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张灿:《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3] 裴丽等:《中医古籍书名的信息障碍及文化分析》,《中医药学报》,2006年第3期.

[4] 车离等:《探寻思想轨迹――中医学史的文化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严季澜、顾植山:《中医文献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万迎晖,男,1969―,江西南昌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吴国平,男,1963―,江西进贤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工作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胡征,男,1978―,江西临川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工作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