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的文化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05 浏览:95470

[摘 要 ] 医学文化在指导医学实践、协调医学行为、维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主体迫于社会压力而过于注重自我防护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文化策略,包括优化医疗活动和谐机制,强化医学实践道德,平衡医患关系义利诉求,规范医疗行为执业规则,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等,这些都是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文化策略的重要方面.

[关 键 词 ] 医疗主体;医学文化;缓解压力;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58-02

人们的一切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行为主体的愿望、需求、意志、行为方式等一系列主观方面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和行为的源动力,在个体即为心理驱动程序,在社会即为心理驱动机制,两者皆属于文化的范畴.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能够张弛有致,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能够优游自若,最根本的协调因素和维系力量就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社会运行的客观效果最终与文化的功能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的功能状态发挥得好,社会运行效果肯定不差;反之,社会运行出了问题,肯定可以在文化方面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进而在文化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以及由此对医疗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日益突出,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统计,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医疗纠纷较以往上升了22.9%.不胜枚举的伤医案例和医伤案例说明,医疗主体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医疗行为防护过当.2006年12月10日《成都晚报》报道,深圳山厦医院连续数日医生护士全体戴着钢盔上班,成都某大医院为医生配备了专职保镖,某医院医生上下班及出入手术室均有保安护卫等.可见医疗行为防护过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为数众多的社会行业中,医生是自古以来最受人崇敬的职业.人类社会发展到全新的21世纪,医学已经超越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社会文明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然而,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医疗主体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并未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提升而有所缓解,反而演变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医疗行为、医疗实践受医学文化的支配和调节,医学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上述问题可以在医学文化方面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此笔者曾在《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期发表的《医疗行为防护过当的成因》一文中做过专题分析,认为最主要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法制社会进程中医疗行为规范化所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为有违宗旨带来的社会冲击.其三,医学文化自身缺陷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表现.医疗行为防护过当的重要原因是医疗主体迫于社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现象对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并正在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既然此问题的产生根源可以追溯到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那么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克服和解决应该可以找到相应的文化策略.

文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在本质上是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其逻辑范围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产生的一切物质内容、精神内容以及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心理程序.医学文化是重要的社会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之下位概念的领域文化、行业文化,它不仅具有标识功能、编码功能、传承功能和解读功能,而且在指导医学实践,协调医学行为,维系医学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驱动功能和归向功能.虽然文化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的功能是比较泛化的、缓慢的,然而其作用效力却是深刻的、持久的、根本的,是润物无声但却力透灵魂的,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各种社会功能,结合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和特点,研究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的文化策略,或许可以减轻或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所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为医学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这些文化策略包括:

1.优化医疗活动和谐机制

优化医疗机制,严格意义上属于卫生事业管理的技术范畴,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功能设计、规定运作程序和制约措施等.优化医疗活动机制并不是去解决卫生事业管理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主要是在思想、观念等主观意志方面建立高标准的理念系统和高姿态的理解系统,从而促进医疗活动高质量地健康运行.

医学、医疗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公益事业,它在运行过程中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构成这些关系的基本力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要承担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协调和管理;二是医疗主体,即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主要承担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怎么写作;三是医疗对象,即以医疗怎么写作需求者、接受者的身份处在医疗活动中的社会成员.要构建医疗活动的和谐机制,其实就是要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而良好关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优良、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理念系统和理解系统.正确的理念是理解的前提,不管是政府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客体,都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所具有的公益性质.既然是公益的,一则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尊重公意公利,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帮扶、支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二则处于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各方力量都应该尽量秉持公心公理,以大德大仁的博大胸怀宽容理解医疗活动的当事者和相关者.通过各方努力,即可在公益公害、共损共荣的认识基础上形成既有仁德宽容的高尚医卫理念,又有各方面力量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谐生动的医学社会活动局面.

2.强化医学实践道德

医学道德是医学中人们道德关系的反映,主要包括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处理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疗卫生部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之行为准则.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医学实践中的道德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中光辉的道德精神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时代特征为背景,以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张力为基本要求,对医学社会活动中医疗主体自身乃至于与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处理各种关系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作为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道德在指导、协调医学活动健康运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界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医德医风和医疗职业操守.凡学术有较高造诣、术业有较好修养的医学执业者,大都是医学品德高尚、医德底蕴深厚的医学宗师.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人员以解除病人疾苦、增进人类健康为毕生精勤不倦的职业追求,他们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贫富贵贱,不分农工商贾,决不阿权贵官僚之尊显,定不弃疮疡瘌痢之污秽,以一切病患者作至亲至爱,施以无微不至的业功和仁道,为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古代医家尚且能够如此,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造就的医生更应该具有伟大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医疗道德,博学博爱,精益求精,以深厚的真情、高尚的风范、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怎么写作赢得每一个病人及其亲属乃至全社会的崇敬和爱戴.若果能如此,医疗主体又何患于社会压力,何至于过当防护!

3.平衡医患关系的义利诉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不过义利而已.义彰利衡则社会升平,义圣利明则讼息无争.在医学社会实践中,只要把义利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够消除纷争,消除嫌怨,真正实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社会局面.因此,科学地平衡医患双方的义利关系也将是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的重要文化策略.

“义”指义务、道义,“利”指利益、权利.不论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必须遵守社会文化准绳――道义,在此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去主张、谋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医有医的义务,患有患的权利,这已是当前社会普遍达成的共识.然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此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也理应是对等的,因此,患有患的义务,医有医的权利,这是当前社会的认识缺陷.社会比较多地强调医方的义务和患方的权利,必须肯定,这是对的,医务人员必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公益义务,充分尊重、维护并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实现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各种相关权利.但是在权利、义务的关系问题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在强调医方最大限度地尽义务,充分尊重、维护患方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在医患关系中患方应承担的义务和医方应享有的权利,比如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必须承担服从正确的医疗方案,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劳动,合理承担医疗费用等义务,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中享有依法执业、合法收取报酬、人格不受伤害等权利.总之,构成任何一对社会关系的双方都应该自觉约束自己的权利,避免其无限扩大,同时也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可使其无限缩小.人们的义利关系平衡了,心情舒畅了,纠纷自然就会减少.

4.规范医疗执业行为规则

医乃仁业仁术,容不得丝毫粗疏马虎,含不得半点利己杂念.在长期的医学社会实践中,虽不乏千千万万常念澡身浴德、常怀仁厚善心、常思殚精竭虑、一丝不苟的严谨高尚医学之士,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蹉跎粗浮、漫不经意的马虎行医之人,更有极少数心术不正之徒,利用神圣的医学技术牟取不义之财,漠视生命、践踏人性、亵渎人道、谋财害命,严重地伤害了社会公众崇尚医学的纯洁情感,损害了原本建立在圣洁认同心理基础之上的医患关系.特别是近些年来经济领域市场化趋势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偏离执业规则,甚至背离行为规范,被媒体屡屡披露的医疗乱收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形成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的原因还有医疗行业自身行为的失范,要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还必须严格规范医疗主体自身的执业行为.

医患关系是一对非常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医患双方理应人格平等,然而事实上因求(医)与被求、支配与被支配、主动与受动、精通医学与不谙医学等种种原因,致使医患双方根本不可能真正保持平等.历来医尊而患卑、医主而患从、医方的行为即是游戏规则,医家的言说即是绝对真理,患者除了服从、遵从还是服从、遵从,即使是盲从也不得不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做出最高标准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从医学肩负着人性至上、生命至高、健康至重、人格至尊、和谐至要的神圣使命这一意义来说,社会对医疗执业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严格要求,而且其严格的标准再高也不算过分.医疗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敬畏生命、敬畏健康、谨言慎行而热忱精进,恪守规则而科学创新.如果医疗主体真正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和精益求精的行为规则高姿态地主动处理医患关系,要想医患关系不融洽其实也难.


5.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

在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人们关注程度最高的非医学莫属.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健全,全社会普遍提高了对医学的监督水平,应该说这是民众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医学之幸.但也要看到,社会监督本身也的确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完善、不恰当甚至稍显尖刻的社会监督曾经给人民医疗卫生事业造成难言的伤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医疗主体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前面所述医生护士戴钢盔那样一些过于尖锐的自护措施.要以科学的文化策略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是必须加强的重要措施.

对医学、医疗的社会监督形式很多,如政府职能的行政监督、学术团体的学术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司法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等.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主要就是要做好司法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这三方面的工作.从过去一二十年往前追溯,漫长的社会过程中医学一直是一个单向透明的神秘行业,即出于医学本身深奥的专业性,只能是医学单向度地社会,自己将自己解释给怎么写作对象,而社会各个领域无法清晰地了解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是随着社会法制化的进程,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地介入医学领域,以国家意志的强势穿透力冷峻而严肃地审视医学,使其千百年固守的神圣地位受到挑战.二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承担舆论监督职能的各种媒体多角度地关注医学领域,在超灵敏超锐利的新闻工具下,曾经一直因神秘而高尚的医学行业屡暴劣妄,从而使人们对医学的一贯尊崇发生了动摇.三是随着社会公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在接受医疗怎么写作的过程中由过去一味地顺从逐渐变得更主张自我意志,进而对医学怎么写作评头论足、挑是拣非.

我们认为,司法、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医学所实施的合理监督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促进医学科学健康发展,推动医学怎么写作更加合法规范、科学高效,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有着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也不得不承认,来自于司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未必全都是科学的、合适的,也的确有一些不太科学、不太合适的社会监督给医学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伤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医学、医疗的社会监督,但任何监督都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合理的.必须使全社会明白,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的、国家的、民族的公益事业,社会对它的监督必须建立在深切地关心爱护基础之上,谁也不要试图将医疗卫生事业硬摆在社会的对立情绪之中去,对其实施的一切监督都必须充分考虑医学科学本身的特殊规律,一定不能以认识、处理社会一般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去认识、处理医学问题.要完善对医学的社会监督,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立足点问题、出发点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方向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收稿日期:200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