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道伪命题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39 浏览:55086

中国最畅销的书,不再是青春文学,而是养生书——虽然你从来都不知道,那个写养生书的专家是真实存在,还是只是一个在北京码字的青春文学小说家的笔名.

中国人最常见的养生方法,不是上瑜伽班,而是吃——虽然你从来都不知道,那些摆在你餐桌上的东西,明天是否就会以“毒”字开头登上报纸头版.

所以你早就明白养生的必要:有钱没健康,你依然是一个穷人;修身不修心,你仍然是一个病人.

从“伤不起”到“被养生”

“年轻时拿命换钱,岁数大后拿钱换命.”——当年,艺术家陈逸飞死后引发“过劳死”话题,《中国青年报》采访的一位女白领如是说.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个调查,82%的人选择了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惟一条件是“奖金如果足够高”.

努力的中国人其实“伤不起”——在中国,每10秒钟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每1分钟有两人死于吸烟,每3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胃癌,每12分钟就有一位女性死于乳腺癌等

有钱的人惜命,没钱的人看不起病,让养生成为各个阶层的最佳谈资与社交手段.养生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前,先成为了一种生存需要——于是,有人双目无神地下班挤地铁赶去做瑜伽,有人宁愿吃“善存”之类的小药片却不肯按时吃饭,有人在星期一吃地沟油饭盒星期六却兴致勃勃到有机农场种菜,有人热衷参加禅修养生班却在回家后熬夜上网——不得不说,有时我们贴着生活方式标签、印在广告牌上的养生,不过是“被养生”而已.

养生先养心

中国有近百个与养生有关的电视节目,有评论认为,“养生热”中国人的健康焦虑心态.健康犹如住房是刚需,尽管有骗子出现,但百姓仍旧渴望获得有关知识——要在人生追求与身体健康之间找到平衡,需要一颗面对自己内心的平常心.宋美龄活到106岁,一位为她治过病的美国养生学专家说:“任何人之所以染上疾病,主要的原因都在于心态的失衡.”

养生先要养心——作家李碧华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而世上很多话语,其实亦是“安慰剂”:“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讲义气”、“人在做天在看”、“大不了用钱解决”、“大不了从头来过”、“发财就应立品”、“你仍然红”、“你不会死,放心”、“到时一定有新的医药发明”、“我们有明天”、“很快过去了”、“他最爱的仍是你”等


其实中国病人大多需要的只是安慰剂(Placebo).Placebo是拉丁文,意思是“我将安慰”.要安慰好自己,先要了解自己——你最适合的养生之法不来自百度,也不来自养生节目——惟独最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做到既养身,又养心.

亦有顺应本心的快乐人.豆瓣上有“抽烟喝酒不运动”小组,上面写有这么一段话:有记者问北大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养生之道是什么,老先生很痛快地答道:“抽烟、喝酒、打.”

养社会的心

养生的话题里有一幅中国的浮世绘.老人害怕老无所依,年轻人则担心身无所养——即使你找到了养生的决心,却依然找不到放松身心的检测期、找不到打羽毛球的小公园、找不到安全的餐桌、找不到清新的空气、找不到德高望重的大师、找不到有人情味的医生、找不到让你好好养生的钱——今时今日,检测不是随便请的,医生是要讲潜规则的,食物不是超市写就没毒的,养生大师不一定靠谱的,养生节目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钱不是让你边养生边挣的.

心病若还需心药医,病根还是在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养生若分境界,低者养身,高者养心,达者则一起养社会的心——无论是改变自己的心,还是改变整个社会的“心”,都需要彼此的觉悟.毕竟,当身边社会进入了“没良心”与“不相信”循环的亚健康状态,养生也不过是一道伪命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