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29 浏览:17557

[摘 要 ] 目的 分析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探讨应对方式,提高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 方法 选择34名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评价其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naire,EPQ)分析个性特征,比较医学实习生SCL-90及EPQ各因子与常模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应对方式. 结果 SCL-90 评分显示,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及总分高于全国常模(P < 0.05),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等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相似(P > 0.05), EPQ问卷调查发现,医学实习生内外向量表、掩饰性量表评分高于全国常模(P < 0.05),神经质及精神质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 医学实习生心理压力较高,情感障碍及个性特征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实习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对实习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 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40-03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卫生系统提供合格的医疗人才,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人格特征对于医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了为临床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及道德水准的要求较高,医学院校的培养周期较长,而且课业设置多较为密集,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都较为突出,因此可能承受更高的心理压力.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医学实习生要面临角色、环境和学习内容的较大变化,容易造成心理的重大反差,易引发心理问题.既往的研究显示[1,2],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压力较为突出,如求职压力、感情问题、临床交流压力、职业迷茫等均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学生工作怠倦等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的求知下降,影响临床实习及理论学习,甚至影响择业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医学生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实习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4],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解临床实习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本院实习的临床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临床实习的医学生34名,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22~24岁,平均(23±0.8)岁,均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实习生,并排除既往曾发生情感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者,所有入选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量表的选择 调查量表选择SCL-90量表及EPQ问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在国内应用得较为广泛,是公认具有权威性的心理调查问卷,国内翻译后对其进行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及信度,而且问卷具备国内的常模对照数据,能够满足心理调查需要.EPQ问卷的编制是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的人格调查问卷,再国内外均公认具有权威性,在国内应用的也较为广泛,是人格调查的常用工具问卷,问卷具有中文译本,效度及信度检验符合需要,具有国内常模数据.

1.2.2 问卷人员培训 问卷选择后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与问卷,参与调查问卷的精神科医生进行短期培训,熟知问卷内容,对问卷各条目能够理解并详细解释,对问卷过程中受调查者的疑问能够进行解答,了解问卷的计分及评价规则,掌握问卷的原理,对调查过程中不符合问卷规则的作答方式能够及时纠正,能够对不合格问卷进行甄别.

1.2.3 问卷方法 问卷均采用现场问卷方式,SCL-90量表采用笔答方式,SCL-90量表共计包括9个因子[5],分别反映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内容,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量表共计包括9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按症状等级程度分为1-5分,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问卷完成后累计各因子均分及整体总分,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EPQ问卷共计包括88个条目[6],包括四个因子: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自身隐蔽,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 ,它们是彼此独立的,自身隐蔽则是效度量表,表现社会性朴实 、幼稚的水平,对前三个量表具有均衡作用.每个量表包括88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是和否两个选项:(+)为正向计分,即答“是”加一分,答“否”不加分;(-)为反向计分,即答“是”不加分,答“否”加一分,根据受测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进行评价,问卷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然后让其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对于问卷过程作答不规范及问卷作答不完整的删除研究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等于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SCL-90量表分析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因子评分,研究组分别为(1.59±0.52)分、(1.86±0.59)分、(2.14±0.52)分、(1.79±0.74)分、(1.95±0.42)分、(1.63±0.58)分、(1.40±0.38)分、(1.70±0.67)分及(1.61±0.58)分,全国常模人群分别为(1.45±0.49)分、(1.98±0.63)分、(1.88±0.63)分、(1.74±0.62)分、(1.61±0.55)分、(1.61±0.62)分、(1.38±0.49)分、(1.72±0.62)分和(1.59±0.54)分,与全国常模比较[7],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等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为(124±11.04)分,全国常模SCL-90量表总分为(107±8.26)分,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医学实习生个性特征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EPQ问卷调查发现,EPQ问卷内外向量表、神经质量表、精神质量表及掩饰性量表评分研究组分别为(7.04±3.95)分、(11.47±5.72)分、(4.65±2.17)分及(17.14±4.29)分,全国常模分别为(9.11±4.53)分、(12.11±5.80)分、(4.56±2.96)分及(14.82±3.75)分,与全国常模比较[8], 医学实习生内外向量表、掩饰性量表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神经质及精神质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医疗及科研人才,因为医疗从事的是特殊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而且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求相对较为严格,课业设置及时间安排都较为紧张,而且培养周期较长,就本科教育而言,其培养教育周期较其它院校要多一年,培养周期的延长比例约为25%,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注重对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要承受更高的学习压力,而且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既往的研究结果也证实[9],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机率较高,如浮躁、情绪低落等,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可能为医学生未来的执业行为产生影响.现代医疗模式及环境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怎么写作水准等要求明显提高,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期望值较高,要求职业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满足各类医疗保健需求,并且能够应对突发状况,才能够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医学生的培养是为临床输出医疗人才的主要途径,临床实习医学生是为从医学院校输出医疗人才到卫生医疗单位的初级阶段,医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渐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医疗形成认识,建立适应临床需要的临床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体系,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其未来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疗人才至关重要,因此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医学院校在校教育以及实习期间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对医学实习生的研究中发现,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状态较常模人群表现得较为突出,评分明显高于常模人群.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过渡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医学生要在临床中验证基础理论的应用,同时也要运用基础理论为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均会感到基础知识的匮乏,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学历压力进一步增加,常常感到精力不足.实习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面对从未有过的临床突发情况,如临床急救等,实习生显然缺乏相关的经验,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常常手忙脚乱,因此在实习临床操作过程中,往往惧怕突发情况的发生,精神上经常高度紧张,上述因素均容易引发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的选择.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10,11],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往往会发生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等,对未来的执业前途发生怀疑,甚至放弃医疗行业.此外在实习阶段结束后,医学生还要面对毕业考核以及工作求职等实际问题.医疗行业是目前求职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学历和地域竞争都较为激烈,在所有高校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约有五分之一为医学生,由此可见本科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12,13],而且在实习阶段工作求职信息等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妙,可能是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的原因之一.综合各种因素,医学生在实习阶段的问题较多、压力较大,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实习阶段是成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准备阶段,临床医务人员要求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既往的研究显示[14,15],个体的心理状态与个性特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对医学实习生的性格特征进行EPQ问卷中发现,其中内外向性格及掩饰性性格与常模人群存在显著的差异,内外向性格的评分偏低,提示医学实习生相对于存在性格相对内向的问题,而且掩饰性性格倾向较为明显,医学院校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学生社会活动及社团活动相对较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较为贫乏有关[16,17],因此对于人际交往等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而且在校期间的课业繁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也多为学习上和学术上的内容,对于沟通技巧的掌握等相对较差,在面对与专业无关的人事交往沟通时往往会变得紧张,感觉手足无措[18].因此内向型性格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医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而且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对于临床的沟通技巧要求相对较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是掌握病情变化以及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途径,也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有效方法[19,20],临床对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较高要求与内向型性格特征之间的冲突可能引起实习生的强烈反差,导致医学生对于人际关系过度敏感,也是导致精神质及神经质性格特征形成的意愿之一,不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维护.

研究结果证实,医学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有躯体化的表现,因此在实习带教期间,要注重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可以通过在带教实习过程中组织相应的社会活动如参加义诊、咨询等改善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21,22].同时也要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在实习阶段是培养临床思维的时期,并不是学生能够掌握大量临床技能实现自身业务素质飞跃的阶段,医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临床技能的提高是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作为基础,要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循序渐进,避免医学实习生产生挫败感及厌烦情绪,影响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在实习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较为系统的干预机制[23,24],如进行定期的心理评估、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方式,引导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临床输送优秀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英梅,岩磊. 实习医学生心理状况与实习成绩的调查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278.

[2] 朱红灿,谈颂,李倩倩,等. 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64-65.

[3] 叶妮. 医学本科实习生压力来源及对策[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4):22-25.

[4] 张英剑,王萍,田敏,等.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1-492.

[5] 黄艳苹,李玲.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6] 杨坚,龚耀先. 几种常用人格问卷的比较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56-59.

[7] 仲稳山,李露. 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4,256.

[8] 张莹,杨秋月,刘聪颖. 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调查分析[J]. 现代临床护理,2010,9(1):17-19.

[9] 吴花林,孙永胜.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9-131.

[10] 蒋玉美,王晓平,郑茜,等. 医学实习生的职业倦怠心理[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uppl):17-20.

[11] 马,蒙健军,程鹏,等. 医学实习生的焦虑心理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357-358.

[12] 王殿凯. 毕业实习生心理活动与对策浅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8):92.

[13] 刘葵,陈庆健. 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 医学与社会,2010,23(8):94-96.

[14] 杨明. 221名大学生的EPQ和SCL-90调查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2006,17(2):77.

[15] 杨金辉,汪耀,程红梅,等. SCL-90和EPQ及UPI 3个量表关系研究[J]. 中国校医,2008,22(3):249-252,255.

[16] 马长征,李志刚. 医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焦虑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0):935-937.

[17] 左川,曾静,黄慧.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118-1120.

[18] 宋丹妮,张建国,杨扬,等. 医学生沟通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查[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116-117.

[19] 陈静琦,朱必胜,侯开连,等.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性[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52-154.

[20] 朱开梅. 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 医学与社会,2010,23(10):54-56.

[21] 蔡蓉. 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4):312-313.

[22] 梁红英. 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与临床带教应对[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57-58.

[23] 刘葵,陈庆健. 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8):94-96.

[24] 蔡蓉. 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4):312-313.

(收稿日期:2013-01-23)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