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中需要秉持的“间离”状态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76 浏览:133797

间离效果是一种戏剧创作理论,运用范围涉及戏剧创作台前幕后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演员的表演艺术上,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演员自身和观众能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实际上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状态中,一般都会很自然地进入到一种职业思维定式中,或者说进入职业角色.职业思维对于工作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一定场合下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记者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本文从新闻记者的采访状态角度切入,简单分析“间离状态”对于新闻报道做到客观真实的重要意义.

何为新闻记者采访的“间离状态”呢?还是从实例入手.比如,新闻记者在采访一则关于沈阳热心出租车司机不计经济利益,免费将一位病情非常危重的患者及时送进医院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患者家属的时候,本以为对方会在言行上表达对爱心司机的感谢,然而患者家属来自于南方偏远乡村,不善言谈,况且有无钱治病等因素困扰,一时语塞,无法实现记者料想的采访计划.为了达到节目效果,出于职业思维习惯,记者不断在言语上对患者家属介绍爱心司机送医的重要性,半个小时之后,患者家属的情绪从沉默中突然爆发,嚎啕大哭,并跪谢爱心司机,最终险些哭昏过去.


以上所举是笔者亲眼见证的一则实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思维处于职业思维状态之中,追求新闻节目的效果是他当下首先考虑的第一要素.然而作为旁观者,面对这位记者对于患者家属之前的言语传导行为则难以理解,甚至会得出记者心性冷漠甚至残忍的判断.

其实,记者的职业角色只是记者自身所拥有的诸多社会角色的一种.记者首先是一位公民的角色,这种角色在采访中等同于新闻事件的旁观群众.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见这位记者把职业思维定式当成了指导自己行为的唯一准则.记者忘记了自己作为倾听者至少应该具备的理解和包容,而这种包容、理解则是一名普通公民最起码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简单说,当记者的职业思维定式与普通旁观者思维方式出现矛盾的时候,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在工作状态中把自己从职业角色中随时抽离,能够保持自己――作为普通旁观者,与职业角色――记者的有效距离.保持两种思维模式或者说两种角色的分离状态,也就是本文要谈的“间离状态”.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保持记者职业角色与自己的“间离”状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出于道德考量,也是新闻节目能够最大程度做到客观真实的要求.其实,即使从新闻节目播出效果上考虑,最大程度的客观真实本身就是节目吸引观众的强大力量.比如,如果例子中的记者能够不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角色思维定式出发,转而报道这位患者家属为何一反常态,一语不发,反倒会成为节目情节波折起伏的一个亮点.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保持自我与记者角色的“间离状态”,但这种角色之间的先后位置也是可以对调的.比如,如果记者沉浸于自我作为旁观者角色之中,转而忽视记者的职业思维状态,也是不可取的.

比如,记者在报道一则机动车撞死行人的新闻.面对死者家属――痛失爱子的老母亲的哭诉,记者不禁潸然泪下,不断地安慰家属.于是新闻中大量篇幅是在报道车祸的惨烈和这位母亲的痛苦,对于死者死亡的原因――乱闯红灯,几乎没有提及.然而记者绝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倾听者或者旁观者,记者的职业角色要求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最大程度客观真实.在这则新闻报道中,篇幅严重向死者一方倾斜,造成观众在信息接收上仅仅停留在车祸造成的痛苦层面上.进而在价值判断上,观众也会不自觉向死者一方倾斜.这样的新闻节目违背了客观真实的要求,因为记者在采访中完全沉浸在自我角色中,在没有调整好思维状态和情绪的前提下,忽视了对新闻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

相比于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从反向说明,新闻记者仅仅从自我角色出发,忽视了记者的职业角色,对于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而言,也是一大严重错误.

综上所述,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其实是身兼自我角色和记者职业角色两种角色的.这两种角色完全丢弃一方是不可能的,把两种角色合二为一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同时具备.只有在工作中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保持新闻记者所拥有的两种角色的“间离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做到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