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一县一江一真人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59 浏览:154758

陕西紫阳县,中国唯一一个以道人命名的县城.因县城境内的仙人洞是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平叔的修炼之处而得名.

大巴山北麓下的“紫阳真人”

张平叔,原名张祖,号紫阳,北宋浙江天台人,自幼聪慧好学,涉猎儒、释、道三家经书,以至于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等,无不留心详究.他原是一名县令,因不满朝政,焚毁案卷而被发配岭南充军,后入道,著有《悟真篇》等道家重要著作,是全真教南宗之代表,被后人尊称为“紫阳真人”.

撇开“紫阳真人”这个大名鼎鼎的“形象代言人”不说,紫阳县本身也的确是有些看头的.紫阳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素有茶乡、歌乡、桔乡之称.汽车在大山里盘旋了两个多小时,昏昏欲睡中,忽然看到山下一条清亮碧绿的大江――汉江!江边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便是紫阳县城了.

紫阳县四面环山,临水而建,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水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

紫阳是一个典型的山城,整个县城只有两条马路,街道两边开满了卖茶的店铺.县城顺着山势挟裹在这两条马路中间,里面的房屋也都依地势而建,弯延曲折,忽上忽下,在小城内转悠,很少能走上一大段平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还真颇耗体力呢.同所有建在江边的县城一样,临水的地方集中了车站、码头、商店、宾馆等,较为繁华,而山上的住家就显得颇为冷清了.

老城里堆满了光阴的碎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紫阳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自然衣食无忧.紫阳盛产石板,当地人常以石板建屋、做屋顶,形成紫阳房屋的一大特色;走在老街,铺陈在眼前的是那些平整光滑的石板,或为屋瓦,或为院墙,或为地砖,有些石板呈现出年轻的青灰色,有些,却已被岁月打磨成了暗淡无光的黝黑.窄细的石板小巷,连正午的阳光也无法穿透,漫步其中,仿佛不经意步入了时间的长廊.

不远处江面上传来声声汽笛,这声音穿透时间与空间,将过去与现在串在了一起.不经意间一抬头,前方居然出现一个小小的基督教堂,蓦然想起,紫阳也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供应点.沿着石阶一路向上,一抬头,发现了东城门,城门上仍张贴着1948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一切恍若昨日.

在紫阳城里转悠,惊奇的发现小小县城居然没有公交车,当地人出门全部“打的”,更惊奇的是不时发现三菱帕杰罗、悍马等名车的身影在并不宽阔的道路上疾驰而过,问当地人才知,原来山中还产煤,因此便滋生出一批小煤矿主,带动着当地的经济、物价步步攀升.

耐不住隔岸观水,便租了一艘船与汉江亲密接触.冬日的汉江水,宁静清澈,像一条碧绿的丝带,环绕在群山之间.虽然紫阳有火车有汽车,但江边的人还是喜欢以船为交通工具,小船轻轻一点,慢悠悠地摇在江中.媳妇儿抱着孩子坐船头,男人蹲在船尾,暖暖的冬日阳光下,便摇曳出了几分水乡的韵味.也有嫌小船慢的,就坐机动船,“突突”地划过水面,给江面留下一道白花花的水痕.


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颇为沉寂,但正是这里过于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如今的汉江仍是中国大陆的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在许多地方,她清洁的水流仍可以让人直接饮用.

江对面有一座真人宫,据说是“紫阳真人”当年修炼之所,闻名寻了去,不出我所料,果然是一座新崭崭的道观,气势倒也不小,但人烟冷清,没看到仙风道骨的“真人”,自然也没看到香客,只有香炉前一地火红的炮仗纸屑,显示着些许残存的对“真人”的期盼与寄托.

汉江的茶船水道

紫阳盛产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八大茶区之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僧侣们坐禅讲经,以茶提神,寺院来客只敬茶不敬酒,这种风俗逐渐被民间接受,形成了紫阳的茶文化.唐朝时这里的茶便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清代“紫邑宦镇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清嘉庆年间兴安知州叶世倬的一句诗成为了紫阳茶最早的广告,从此,紫阳茶便声名大噪了.

那时大量的商号、票号涌入紫阳,进行茶叶贸易,城南8公里处的瓦房店在清代中期时是连接陕南与四川的重要水路商埠,四川、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及西北五省客商云集于此,经营茶叶、蚕丝等土特产,与之形成川蜀馆、武昌馆、江西馆、湖南馆、山陕馆(又称北五省馆)等会馆,兴盛长达百年之久,昔有“小汉口”之称.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只有山陕会馆基本保存了当初的风貌.到了清明采茶时节,紫阳大街小巷茶飘香,山山岭岭歌飞扬.商客纷至沓来,购新茶、观茶艺、听山歌,看斗茶.那种盛况,只有留到下次再来细细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