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见建议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7 浏览:19173

摘 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发生问题的原因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见建议.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引言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因家庭原因、学业原因、情感原因所发生的悲剧,更将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使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到底怎么了?心理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知识水平一起成为了决定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也十分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201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期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指导.

2.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成因

《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确立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都因素都造成了当前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现状.

2.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一是心理承受力低.这是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他们从小开始就在家庭、学校的呵护之中成长,加之独生子女的身份更让使其难以感受到挫折的存在,这就造成了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事事以我为中心的心理误区,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心理问题发生.

二是自我调节能力低.对于突然出现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情况,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造成心理问题积累,易出现突发性的心理障碍.

三是心理疏导力度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家长、朋友等外界因素的帮助.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因素的接入效果,影响心理问题的解决.

四是心理定位不准确.“早熟”是当前中小学生体现的一个突出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网络、手机、移动通信等高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也造成了学生“成人化”趋势的加剧,但这种“成人化”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而在心理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实际的需要,早恋等问题发生几率提高,这种心理定位的错位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

2.2造成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低的原因

一是家庭关注方向有偏差.许多家长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社会学习资源的不均衡,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发生.但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教育环节则给予的关注不够,这样既给予了学生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但给予学生心理的关注不够.

二是学校干预机制不健全.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场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在《纲要》中,也对于学校的职责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指导并不多,往往口头多于行动,特别是在工作的针对性方面还有着诸多不足.

三是心理教育介入不及时.就学校心理辅导员自身而言,一方面,自身素质不高,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心理特征掌握不准确,工作方法单调都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专业教师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职称、职务等等方面关注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工作热情.

3.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学生所呈现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必须立足在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家庭、课堂三者的沟通,从转观念、强沟通、多关注、提素质等方面做好工作.


3.1转观念,加强对心理教育的关注

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学校、家长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切实认清心理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抓好.对于学校而言,要落实和完善科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案,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对于家庭而言,除了在生活、学习上的关注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降低、缓解学生对家长的抵触情绪,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疏导学生心理.

3.3多关注,及时发现纠正存在问题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注重日常心理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制度上关注.学校、班级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制度,通过班务会、班主任、教务会、学生工作会等时机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技术上关注.目前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的比例增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比例增加,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采取技术手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群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三是组织上关注.学校、班级要通过学生会组织、班级组织等相关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3.3强沟通,提高对心理问题的干预

增加沟通,是发现纠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专业心理教师还是授课教师,都要始终把学生心理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课堂、课下,采取多种方式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处理面临的各类问题.二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是平等的,更能够了解其心理,因此有效的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要善于培养班级的心理教育骨干,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三是注重家庭成员的沟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自身也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在工作之余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校、与教师沟通,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的整体,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3.4提素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素质是确保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和基础.一是要正确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新时期学生心理的特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要掌握必须的工作方法.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增强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切实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放在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地位来看待,学校也要为专业教师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工作的效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