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新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14 浏览:22659

摘 要: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硕士的学术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学术失范的原因为突破点,以学术道德规范为准则,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丰富专业硕士学术评价标准、增强学术失范惩罚力度以及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作用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学术道德教育途径.

关 键 词:专业学位硕士学术道德教育

ExploreNewWaysofFull-timeProfessionalDegreeMaster’sAcademicMoralEducation

YongJiang

(Jiangs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213001)

Abstract:Withtheexpansionofprofessionaldegreemaster’senrollment,academicmoraleducationispaidmoreandmoresocialattention.Academicmoraleducationisasystematicproject,weneedtofindthereasonofinappropriatenessandobeytheguidelinesofacademicethicsinordertoimprovegraduates’academiclevel,richtheprofessionalmaster’sacademicevaluationstandard,enhanceacademicanomiepenaltiesandplayroleofmaster’s"Doublementor"toinnovativewaysofacademicmoraleducation.

Keywords:Professionaldegree;Master;Academicmoral;Education

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1].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整个学术氛围的好坏,影响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频频出现的学术失范事件,敲响了学术道德滑坡的警钟.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其学术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应用型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国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前景,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专业硕士的学术失范原因何在,该如何针对专业硕士自身特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随着专业硕士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学术成果、论文东拼西凑、不标注引用文献、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论文、一文多投或虚检测署名以及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等.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会浪费国家人力物力,损坏学术队伍形象,败坏学术风气,更会阻碍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强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找出学术道德失范的本质原因,结合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2.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水平偏低

一方面专业硕士生源渠道多样,学习、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直接造成了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一.部分科研基础较差的专业硕士不愿意付出努力,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获得学位而“铤而走险”,学术道德水平也随之“滑坡”.另一方面专业硕士学制短,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企业实践,在短时间内科研的积累量并不乐观,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及培养体制的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对以创新为灵魂的学术发展极为不利.

2.专业硕士评价标准陈旧单一

专业硕士的培养起步较晚,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部分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重点的高校更是直接将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照搬到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中,实行“一刀切”.在评奖评优、学位申请、论文答辩等环节以论文发表的数量或者是否被核心期刊收录为唯一标准,忽视了专业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大部分应用型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有些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堪重负,为了争取到荣誉而选择走上抄袭科研成果、数据查重等学术失范的道路.

3.学术失范的惩罚力度不够

虽然针对学术失范的行为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规定了学术规范的行为准则,但是当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如果发现研究生有抄袭、查重等行为,处理过程也相对低调,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强[2].事实上,社会上的学术不端事件,也仅集中于部分身份地位较高的学者,而社会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行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容忍度.研究生正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该阶段不能亲身体会到学术不端带来的惩罚强度,造成学术失范成本不高的错觉,从而形成不良的学术观念,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学术发展.


二、提高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水平的新途径

1.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硕士学术水平

专业硕士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围绕该宗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教学思路、内容及方法也需独立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应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专业教学思路,把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创新三者融合进教学内容中,以企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例为依托,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和团队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专业硕士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应用型学术能力[3].二是将学术道德教育课堂搬进实践基地,用企业在专利申请、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教育专业硕士,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不易和学术失范的可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术道德水平.2.更新评价方法,拓展评价模式,丰富专业硕士评价标准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决定了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评价制度要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4],尽可能展示具有不同特长的专业硕士的水平.在毕业要求方面,不能仅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要鼓励采用专利申请、项目鉴定、参与导师或企业研发课题等多种方式对专业硕士进行全方位评价,充分拓展评价模式.增强应用型学术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专业硕士把有限的精力投在专业实践中.在评奖评优方面,要逐步摒弃唯科研成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评审模式,加大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考核力度,改变研究生“重成果,轻道德”的错误观念,达到“以评价促提高”的学术道德教育目标.

3.完善追究机制,落实监督制度,增强学术失范惩罚力度

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保障科研工作者认真履行学术道德规范的“铜墙铁壁”,是开展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一要明确学术失范的责任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未把好“第一关”,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在明确责任时,理应将导师因素纳入其中,对导师形成约束.二要界定程度轻重,划分惩罚等级.只要是发生学术失范,都不能姑息,但也需要分类处理.对于失范情节较轻的,主观意识不强的,应该以批评、警告、教育为主;对情节严重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绝不宽容[5].三要明确学术失范惩罚实施主体.相关责任部门专门负责失范行为的调查取证、责任等级界定等工作,利用处罚权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威慑.落实监督制度,关键在于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纪律监查部门要制定出系统性强、可操作的学术失范监察体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中期检查,从评奖评优到论文答辩,每一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学术失范监督和防范措施,不留“死角”,实现全面、系统、有效监督.

4.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沟通环境,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态度.专业硕士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因此,导师在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要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上,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学术道德的考核.凡是有学术失范先例的,要延长考察期和试用期,慎重聘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可以组织导师进行学术失范案例的讨论,重点培养导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从而带动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二要改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环境,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双方都能了解研究生在校内外的学术表现.逐步完善校内外导师沟通合作机制,制定出台校内外导师共同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管理办法,双管齐下,为专业硕士的学术道德规范扣上“双保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