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54 浏览:155782

课堂展示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最大缺陷,这一缺陷阻碍着创新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高效课堂的实施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实施地理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地理教学课堂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样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如下分析.

一、创设情景,启发地理认知

1.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原理,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烧开水时,一提起锅盖,看见有什么现象?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利用多媒体,促进感知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更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三、析图绘图,培养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

学生通过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完善空间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实效.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达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1.促进沟通:认知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21世纪人才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世界认同.学生学习中需要交流、学会合作离不开交流.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长.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在地理教学中,可开展作品展示、举例说明、小论文交流、撰写报告、专题辩论、专题讨论、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地理小报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要依据教学目标和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如在学习城市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时,可组织学生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样可从多方面加深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又如在学习资源跨流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专题时,可结合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题讨论.这一重大工程,既是经济建设工程,也是重大的地理环境工程.围绕巨大的水资源跨流域调配,对调出地区、流经地区和调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正态”和“负态”的影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提出把对环境影响的“负态”效应减少到最低的设想,能引导学生综合地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跨流域调配资源的意义.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与能力,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