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到“真爱”,“留守儿童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提升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65 浏览:22464

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近亿规模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的代名词,如果学校教育得当,他们有着更加优越的“品质”,这是我们多年来在重庆、吉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调查的结果.

调查中,我们的确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一味强调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牵涉较少,家教思想不端正,家教方法不当,虽有些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参教意识,但也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不大懂家教规律,语言粗鲁,家教方式不得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但是学校教育缺乏对习惯养成的教育,养成了一些坏习气;长期缺乏“亲情”与“关爱”,但有时又关爱有佳,家长总认为孩子在校好像是在遭罪或是受了委屈一样,回到家就要享受一下,至于作业或是必要的家庭教育就抛之脑后.这样孩子在校时一个样,在家时另一个样,没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的统一结合起来.等等一系列问题,挑战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需要班主任认真思考与面对.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及时、全面掌握班级留守儿童情况是前提,真爱他们是关键,让爱在学生中传递是保障.

作为班主任及时全面的了解班级情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有几个,平时家里面是谁在打理,农活一般是谁在干;家庭成员中的受教育情况如何,家庭作业有没有人辅导;单亲家庭有几个,现在跟谁生活;哪些学生学习出现下滑现象,是什么原因;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疾病”等等,这些需要班主任的细心了解和多方面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长春某矿小,我们就遇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没有一天不犯错的.马老师接上这个班后发现,他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只是没母亲使他变得有点心理扭曲.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们对他的认识.2004年的一个夏天,他得了急性胃肠炎,在教室里没有来得及上厕所就大便了.弄得裤子里外都是,满教室都是难闻的趣味,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他的厌恶.马老师顶着强烈的味道,立刻用自己的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中午,他不吃饭,马老师就多次喂他.经过这次事情后,马老师发现他其实很听话很乖.便乘热打铁,和他交心,让他认识到自己本不是个爱犯错误的孩子,只是自控能力差,还在很多方面也肯定了他.自此,他像是变个人一样,上课纪律也好了,错误也不犯了.并且还取得了区级科学课程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你是真心的关爱,还是“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情与可怜”.二者做法可能一致,但是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里有一个实验,分享给大家.马老师和许老师同时分别照顾两位有病的同学,两个学生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出现了问题.老师发现后,及时给孩子送到离学校1.5公里的医院,马老师是抱着,许老师是背着,马老师是心疼式的责怪,许老师是害怕出事的责怪.她们照顾的都很周到,但是就是因为一个出于真心,一个出于工作,两个孩子病愈后思想表现变化非常大.一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作业总是比别人写得整洁,一天都在非常高兴的状态下度过;而另一位则逐渐产生自卑感,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发现这个变化后,我们迅速对许老师关照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转变老师对他关心的落脚点,用真爱和真情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一个月后,该同学也阳光起来.

从这个典型案例看出,为了工作的可怜式关爱与发自内心的真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绝非一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们认为,真爱学生是根本.真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真爱就是要倾听他们的陈述,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真爱就是要严爱相济.

让真爱永远传递是教育的本真,是育人的保障.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们信奉这段话,同时我们还要补充一句话,如果你工作的方法、取得的经验能够传承下去,你就是一流的班主任.于老师2003年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回忆1975年班主任对他的教育,感谢老师给他的真爱,让他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他的这种真爱的传递,在2008年得到了验证,这年教师节,有四位同学发表文章,称赞于老师的真爱教育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百万网友票选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感人教师、模范教师团队,并且发起寻找童年最可爱的教师活动,于老师以第一名的票数当选为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可以说,这是真爱传递的鲜活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

真爱传递还可以体现在现实的师生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特别在寄宿制学校里,全天24小时生活、学习都在学校,和他们接触的就是同学和老师.这个集体里到底有无真爱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里孩子的成长问题.我们在实验班里推行处处真爱活动,用关心和尊重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校并不孤单,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温暖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一点,从薛老师的亲身体会中不难看出.老师们要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差生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爱,找到学习的乐趣,放大真爱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总之,教育并不是“风雨大作,电闪雷鸣”,而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取得荡涤感化心灵的效果,不要把爱只是停留在“可怜”的层次上,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生存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