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238 浏览:119083

摘 要:根据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针对教、学和考核问题,提出管理学原理在水务管理专业应用中的教学改进与建议.

关 键 词:水务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

我院水务管理专业是水利部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重庆市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具有水务工程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水法与水行政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能力的,从事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管理学原理是水务管理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形成系统地管理思维模式,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为处理具体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

水务行业曾是公益事业,计划经济时是福利水.2002年建设部推进公用事业改革,水务改革取得成效,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实现,急需水务管理人才,水务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给排水、防洪、水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联合调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水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与之相供给的,水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明显不足,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技术熟练的水务管理类技能型人才,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所讲授的是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原理和一般规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根据我院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这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还有“考核”的问题.因此,要根据水务管理专业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一是要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二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运用系统、权变的观念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的问题

教学手段单一.因指定教室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手段上,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述+板书”的形式,主要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无法使用影像、图形、案例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导致学生被动地听,师生互动交流较差,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理论知识,不能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选用的管理学教材虽是针对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但教材重理论,轻案例,即使每一章后附有案例,案例内容也较陈旧,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企业管理背景,对水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专业针对性较弱.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太敢突破而受制于教材,一是要按要求依据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是课时受限,仅仅32学时,教学内容无法拓展,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出现盲点,更没有把能力培养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设计中来.

教学方法老套.鉴于以上两点,在具体教学中,基本上采取了“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情境模拟,但通常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节奏.比如案例分析时,学生课前不按要求阅读分析,不深入思考,就不能快速地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最后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按计划进行,教师为了完成进度,只能有形无神.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不融入管理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自然不深刻,又导致学生学过即忘,遇到类似管理问题依然缺乏实践能力,更别说举一反三.

2.学的问题

纵观高职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求知欲、上进心.

在水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中,管理学原理课程相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即便教师讲解得绘声绘色,案例生动如临其境,也只能吸引学生一时的注意力,博得他们开心一笑,不会去关注和深刻体会案例所隐含的管理哲理,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学生认为这种案例与以后从事的工作相差较远,因此与自己无关,这种不重视的态度来源于教师的企业管理案例与水类组织无关;二是他们认为这类课程所讲的理论比较枯燥,都是文字描述,不听也可以看懂;三是管理知识这类软科学学得好坏一时无法检验和衡量,不如专业技术来得实在,找好工作是要靠技术的,这些思想在水务管理专业学生中影响至深.


3.考核问题

考核方式形式化,考评机制有待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综合考核成绩按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给定.而平时成绩基本是按照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和作业情况给出,这一块操作空间大,无具体的考量标准,一般得分都高,所以学生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化试卷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忽视学生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容易搞“考前突击”,难以准确、全面和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甚至培养“高分低能”者.

三、管理学原理在水务管理专业应用中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体,两个主体只有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落到实处,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管理学原理教学应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1.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

完善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管理学原理作为所有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需要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管理方法.所以要建设体现水务管理专业特色的教材,内容设置要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城市给排水、水环境监测、水厂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教学案例与阅读资料的选取和设计上更应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放在水务管理的视野中去思考和探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1)强化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的水类组织的案例剖析,既可以使学生对管理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使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能真正展开,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水管理环境和企业管理情境的理解.需要注意:一是案例的选取,尽可能选用国内最新案例,且与授课内容相吻合,才能起到补充和诠释作用.二是利用影像资料,围绕教学内容事先设置好要讨论的主题,截取如著名企业家的访谈录、成功或失败企业的电视节目等部分内容制作成课堂教学资料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思考地认真观看.

(2)推广情景模拟演练

情景教学模式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管理或工作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角色分工开展具体管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把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教师创设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利用一些道具,将参与的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身临其境,学会处理问题,在模拟演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模拟.

(3)实地参观考察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学院有相当数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实习实训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管理领域仍属真空状态.重视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去水务局、水厂、水文站等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在讲授组织职能时,学生可通过实地参观水厂,了解水厂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人员配备及运营管理等.除了带领学生“走出去”,还可以“请进来”,邀请本行业专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深学生认识和了解水类组织的管理和运营.

3.考核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改变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的传统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尽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第一,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第二,平时成绩中,提高课堂互动、案例讨论等方面表现的分值比,降低出勤、平时作业分值比,增加情景模拟、专题调查、管理问题评析等内容.第三,期末考核的试题类型应有所创新,减少客观试题,以分析类试题为主,传统的论述和案例分析应融合在一起;并设置情景题和选择说明题,情景类题目设计以水类组织为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具体岗位中来处理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选择说明题则要求学生不仅能选出答案,重在说明理由和用相关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

4.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师资.”师资培训的目标应该是将“教师”培养成“教练”,也就是具备“双师”素质:一是要具有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具有“双师”教师的特性素质,即专业职业技能、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为此,学院应积极创造、争取和利用条件让教师到水利行业相关企业、机关或事业单位挂职、培训或开展调查研究,或是聘请行业业务负责人、技术总监等进行专业培训,体验真实的水类组织管理运作过程并不断积累与总结经验,真正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