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理的视角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743 浏览:33128

摘 要:我国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复杂理论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也促进复杂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关 键 词:复杂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复杂理论的内涵

复杂理论(ComplexityTheory),源于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认识及商业生态系统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复杂理论的代表人物莫尔(Moor)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复杂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描述阶段.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然后开始描述,能够意识整个系统内部的互动.2)关注复杂现象的内部活动机制.这个阶段开始认为不同系统之间是网络式的关系,强调他们之间的互动.3)关注复杂现象的偶然出现.对复杂理论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是培养、创造和使用复杂理论并开始强调学习系统,认为复杂理论研究是学习系统的研究.

二、复杂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复杂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课程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课程研究的影响有着显著的意义.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审视,知识及理解不是事先存在的给教育中呈现和表现的“客体”,是通过教育过程突现的.复杂性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词语,而不是一个提供现成答案的词语,它表明了世界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复杂性思想不能使我们避免和消除这个挑战,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迎接它,甚至驾驭它.[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的复杂性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前,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都具有复杂性.国际上,世界先进国家已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美国在20世纪就推行三次大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每一次课程改革所推行的理论基础均不相同,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正值兴盛的建构主义.一方面,美国在进行改革之前分析整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其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建构主义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进度和解决教育复杂问题所必须遵循的.而在国内,中国也面临着复杂的现代化问题.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的复杂背景下进行改革,如何安排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重要影响因素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难题.


(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复杂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复杂理论所能够诠释的.例如有的老师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堂课下来完全由学生主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大部分是死记硬背的无用的知识,借课程改革之际,将死记硬背需要积累的知识抛至一旁,以生动的技能学习替代;还有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为了获得“型”老师的美誉,在实施尊重个性发展教育时过于宽容.在复杂理论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就能理解当前这种胡乱改革的现象.由于科学的进步、文明的积累、生活的复杂,复杂系统所指的冲突和无序往往比有序更易产生,人类为了发展必须对已有的文明成果进行合理取舍,教育承担的就是承接有序促成和谐的重任.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复杂性.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广泛吸收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性”.[2]基于整个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有人认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应该是多元论,即坚持以理论的多元性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也有观点指出坚持一元论,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这都足以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复杂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杂理论启示

(一)优选理论指导思想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正如复杂理论所倡导的那样,我们不能被吓到,而是要迎接挑战.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模糊是由教育改革复杂的现实问题决定的,复杂的教育问题决定了选择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可能顾此失彼.单一的选用一个哲学或者社会理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显然是不科学且是不可行的.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早在美国20世纪第一次课程改革中推行,而后的课程改革以结构主义或者建构主义为根基,足以证明实用主义本身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确定哪一家言论作为知道思想之前,应现行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选择多种实用不同领域的理论知道思想,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路子.

(二)分析国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既要有全国性的、统一性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制定的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部分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主要是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检测想对象、严重偏离我国的教育现实,对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的薄弱学校形同虚设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修改必须充分注意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的弱势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制订出能够确保所有学校和学生均能达到的最基本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议.[3]当然,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强势特点,制定和开发新型的先进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和程资源,形成优势中的优势,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头雁.

(三)注重教师队伍培训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障

在教师培训方面,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培训与课改不可分离,教师培训事关重大.教师培训的基点要转移:用专业历练的方式取代注入式培训.我们有必要吸纳已经典型中的合理成份,归纳现有成果,它们都是用专业历练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注入式培训.只有当教师的业务学习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并嵌入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时候,这种学习才富有吸引力,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集中于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人人学会在工作环境中历练,也许正是探索有效培训的创造性活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谁随随便便用简单的“成败”二字的二元论来证评判的.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不是围绕这个作无意义的争论,真正需要做的是,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有重要意义,使之向前不断迈进.并在完善中摸索出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