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50 浏览:45350

摘 要:美国当代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的德育工作都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中学地理学科同样如此,其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挖掘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是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地理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动把德育纳入地理教学体系,并借助德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广大地理教师要着力加强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 键 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新课标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要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从总体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层次较低,只停留在基本品德的培养上.当前,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进行简单的道德品质渗透上,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的敷衍而过,而对学生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引导还有所欠缺,德育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体现在了一些个别的活动中,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是手段单一,只停留在单纯的课堂灌输上.单纯的说教是没有说服力的,久而久之,反而还会让学生反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渗透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地启迪和感染学生.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课堂灌输较多,其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是缺乏实践的检验,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上.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对结合点挖掘不够深入、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不紧、比重失调等问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德育内容无法真正传达到学生的心中.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借助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的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这些水资源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通过这些现象会对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继而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如七年级地理中,教学“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时,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着美好的景象.通过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诸如此类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来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情感.


(三)展示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的.地理课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出惊讶的感叹声,这就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地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教师要为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独有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资源等,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