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盘点和展望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60 浏览:129164

2014年上海商业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总额低速增长、投资增长放缓、单位团体消费下降的“新常态”下,保持稳步中速增长势头.1-11月份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674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9亿元,预计全年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6%-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

一、2014年上海市场盘点

1、穿着商品快增,黄金饰品回落

从2014年1-11月份各个商品大类零售来看,穿着类商品为1094亿元,增长14.6%;吃的商品为1175亿元,增长5.2%;用的商品为4473亿元,增长9.5%.其中,书报杂志增长105.9%,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增长92%,通讯器材增长19.4%,家具增长18.9%,化妆品增长17.2%,汽车增长13.2%,家用电器增长10.1%,文化办公用品增长9.5%.金银珠宝类零售243亿元,金银珠宝类从销售金额来看不小,但由于上年销售狂升,基数较高,相比上年同期仍下降13.4%.

2、餐饮行业正在从谷底回升

“八项规定”以后,公款消费受到遏制,高端餐饮迅速回落,餐饮营业额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2013年上海全市餐饮零售额增长速度仅仅为1%.

面对市场的变化,2014年上半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鼓励高端餐饮企业发展大众化餐饮网点,引导餐饮企业在社区、学校、医院、办公集聚区建设餐饮网点,鼓励餐饮企业创新怎么写作模式,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众化餐饮在餐饮市场中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2014年成为餐饮企业转型的关键年,餐饮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餐饮企业纷纷转型.有的转向大众化、亲民化,有的转向其他行业.一些高档酒店放下身段,调整消费层次,减少燕鲍翅等高端菜品,有的主推婚宴、寿宴、实惠家庭餐等,有的针对商务区写字楼集中的特点,中午主打价廉物美的“白领午餐”和“廉价商务餐”,薄利多销,带动大商场人气,促进零售、娱乐等其他消费.有的取消包间最低消费、允许自带酒水等,有的推出外带特色菜和半成品菜.

快捷便利的大众化餐饮已经得到消费者认可,在午餐、晚餐高峰时段,大众化餐馆门口排队现象时有所见.个人消费、家庭消费已经逐渐弥补了单位团体消费减少的市场空缺.

上海全市餐饮营业额比上年的增速,从2010年的13.6%,下降为2011年的5.14%,再下降为2012年的6.36%,2013年更是降为1%.但2014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回升至5-6%.

3、郊区新城商业布局发挥优势

近几年,上海郊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交通快捷,居民增长,现代商业布局较多,零售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市中心.预计2014年嘉定、青浦、奉贤、金山、崇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从郊区各个商圈来看,松江新城南区商圈增长23.5%,松江新城北区商圈增长11.1%,赵巷商圈增长14.7%,莘庄商圈增长11.7%,南桥商圈增长12.4%.

世博商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4年销售比上年增长5.67倍,是个特例.长风商圈增长14.7%,打浦桥商圈增长11.8%.南京路、徐家汇等市级中心老牌商圈增长趋缓,大部分商圈下降,2014年市中心商圈合计下降1.2%.

二、新常态下商业面临新挑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随着我国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份额上升(2013年我国出口占全球的11.76%,进口占10.33%),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一些国家需求萎缩,影响我国出口.2014年上海出口总额预计增速只有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将放缓为6.7%.


上海商业面临销售增长速度下降、销售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下降和销售成本上升的“三降一升”的挑战.

1、销售增长速度放缓

其实,上海商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商业当中,已经率先进入了新常态.从2012年开始,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速度已经从两位数减缓到个位数(2012年与2013年分别为8.8%和8.6%,2014年预计为8.7%),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尽管也有所下降,但仍然为两位数.在全国各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中,上海排名也是垫后的.

2、商业利润下降

商业经营成本在快速上升、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从全国典型调查来看,2013年零售企业职工薪酬比上年上升了11%,房租上涨了12.6%.2014年新签订租赁合同的企业,租金上涨24.3%.2013年零售企业毛利率为14.2%,比上年下滑0.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3、传统零售优势在弱化

传统零售商业最重要的优势是地段,而现在地段优势在不断弱化.主要原因,一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延伸,为郊区新住宅区的形成创造条件,中心区的居民在流失,新城、新市镇商业对中心区商业形成分流;二是商务区的郊区化,郊区旅游和文化的开发,也带出了中心区购写力;三是全市商业布局呈现多中心化,对传统中心区商业带来挑战;四是网购的迅速崛起,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商业的地段差异.

三、2015年上海商业的机遇

新常态下上海商业运行困难重重,尤其是传统商业.但机遇还是存在,关键是要发现并抓住机遇.如国务院已经提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地区.同时,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随着上海迪士尼项目开业的日益临近,上海正在争取成为全国实行“离境退税”政策的城市,只要境外游客在指定商店消费在500元以上,即可享受退税.目前已经开始退税写作技巧机构和定点商店的选择准备工作(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复),将有利于上海旅游业与零售业的共同发展.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促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将推动流通企业加快科技应用,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发展智慧商业.

商务部还将支持连锁经营发展,落实跨地区连锁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争取对统一采购环节给予支持.促进商业企业走智慧型连锁发展之路.鼓励发展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嵌入式物流,延展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对网点开发、车辆保障等加大投资和改善力度.银监会将出台支持小微商贸企业融资的指导意见,推动流通特点的担保公司、供应链融资、商圈融资、商户经营权质押融资等的发展.

四、创新经营理念,改变营销模式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从注重发展速度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商业企业如何应对新常态下市场大环境变化,创新经营理念,改变营销模式.

从消费需求的变化来看,过去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过去商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引厂进店、招商联营模式,只能适应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特征;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特色化、体验型商业来适应.

1、实体商业要学习电商经验

电商为什么会如此快速成长?便宜、购写方便当然是电商的最大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电商不断的创新、寻求差异化、营造“生态圈”,激发了消费者的网购热情.

1)模式创新

电商靠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怎么写作创新来吸引消费者.自2009年以来,阿里将“双11”作为探索未来商业变革的一个试验场,从预售到手机电商、到大数据应用、到线上线下融合、到电商全球化,不断探测电商未来发展方向,并强化在商品、怎么写作、支付和物流等基础配套方面的能力.

2)寻求差异化

各路电商寻找重点,突出差异,避免同质化.当当网强调自身“时尚电商”的特色,不再唯战,而是主攻个性的、潮流的服装设计品牌销售;1号店则主打其海外商品的吉尼斯纪录;苏宁强调线上线下融合,强化家电、免费增值等怎么写作;唯品会凸显其细分市场;亚马逊发力全球购海淘,等等.

3)营造“生态圈”

阿里作为电商的领跑者,一直在探索注重电商“生态圈”的打造.在培养中国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的同时,激发传统企业的网上意识,扶持电商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多年来,这个生态圈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全球化生态雏形也已初步建立.

2、实体商业的优势在哪里

如何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商品价格.只有亲民、质量更高,比线上怎么写作更好,才能留住消费者.

不少实体店已经向网上延伸多年,但并没有抓住要领.由于人员结构、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等种种原因,大多数线下实体尚未学会电商的营销模式,亟待补课.

商店长期依靠出租柜台,逐渐丧失了自营能力.忽略了零售的本质,荒废了一向最擅长的怎么写作特色.回归零售本质,提高怎么写作水平,提升消费体验,才能发挥实体优势.

实体店是消费者享受生活、体验购物乐趣的主要场所,通过周到细致的怎么写作来增强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愉悦感.

电商的营销传播方式值得研究,大部分电商并不是通过广告“轰炸”来进行营销,而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以轻松有趣的方式,通过发送红包等方式把传播费用回馈给消费者,并凭借巧妙的设计吸引消费者自觉地去传播推广.这种方式更加贴近消费者,降低了营销成本,增强了营销的亲和力和购写转化率,针对性强,效率高.

3、电商也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

电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虚检测宣传、虚高,卖检测货受到消费者的投诉等.有的先抬高再打折,在网站上写到检测货的比例明显高于实体商场.2014年“双11”前夕,国家质检总局以“神秘写家”身份,抽查了包括天猫在内的主流电商的七大类502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达到30%,其中不乏一些大牌.某些羊绒衫明示100%山羊绒,实测不含一丝羊绒成分.小家电、毛绒玩具安全隐患多.

2014年“双11”前,国家工商总局、上海市工商局、上海市商务委分别召集部分大型电商企业进行约谈,提醒各大电商企业要防范先涨价后降价方法虚构优惠促销,严禁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信息发布,不得因促销降低商品质量.要确保“7日无理由退货”等法律规定得到切实执行.

电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电商的管理需加强.

(作者为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