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卤、天然气、石油的开采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48 浏览:19892

四川盐井的掘凿是战国时期李冰首创的.他成功地组织人民“穿广都盐井”、“盐溉”.这些盐井、盐溉属于大口浅井的雏形.东汉是中国大口浅井型盐井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盐卤.东汉以后盐井逐渐向深度发展,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凿到三十丈深,唐时陵井深八十丈.汉代四川井盐生产劳动画像砖,为我们展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盐井工人劳动的情景.


汉代不仅有盐井,而且有火井(就是天然气井),井深达六十多丈,用火井煮盐.这比英国1668年使用天然气大约早十三个世纪以上.

小口深井的盐井又叫“卓筒井”,北宋仁宗庆历、皇年间(公元1041年到1054年)已经开凿,凿井的工具是“圜刃”,凿出的井口只有小碗那么大,深却有几十丈.用粗大的竹子做井套,隔断淡水.用比较小的竹子做桶,出入井中,一筒装水几斗,用机械提升.这种“圜刃”是近代钻井用的各种各样凿刀的先驱,在深井钻凿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凿井的工作过程,在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叙述得很详细.主要工作环节是四个:

第一,筒井用圜刃锉钻凿.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冲击式环形锉,顿击井底而把岩石捣碎.每锉一次,重新提起,再作第二次顿击.这样循环往复,打成深井.

第二,井内下隔淡水用的井套,井套用巨竹去节,牝牡相衔构成.

第三,提卤用竹桶,竹桶用比井套略小的竹子做成,桶的底端开一两个小孔,把几寸熟皮绑在桶底,做成活门.

第四,用机械提卤.

在当时世界上,这是最先进的凿井技术,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可以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到1620年),四川射洪人马骥写了一篇《盐井图说》,原著已佚,只在明代曹学(1574―1647)撰《蜀中广记》和清代顾炎武(1613―1682)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部分引文.《盐井图说》详细记载了盐井开凿工艺,内容包括井位勘察、开井口、钻凿工具、竖井架、凿大窍、清孔、竹桶的用法、下套管、凿小窍、树立提卤井架、吸卤和它的机械装置、事故的处理等,比《东坡志林》的内容丰富得多.井深也由宋代的几十丈发展到一百多丈甚至二百多丈.

明代末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详细记载了盐井开凿技术,并附了一幅插图,这是盐井工艺最早的图画.

清代记载盐井工艺的著作,有段玉裁(1735―1815)的《富顺县志》,严如的《三省边防备览》,吴鼎立的《自流井说》,李榕的《自流井记》,丁宝桢(1820―1886)的《四川盐法志》等.

《自流井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石油生产的专著,内容有六项:第一,介绍自流井的性质和位置.第二,介绍盐井的经营机构、人员分工和各个部门的名称.第三,介绍盐井开凿工艺.第四,介绍井病整治办法.第五,介绍井台危险.第六,介绍四个石油品种和生产方法.这部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同治年间四川自流井的生产水平和面貌.

光绪初年李榕写的《自流井记》反映了当时自流井的生产规模、工艺水平和对地层的认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盐井技术史著作.主要内容有:第一,盐井开凿技术.第二,盐井中岩层层位关系.第三,卤水深度和含盐率的关系.第四,井病的整治.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丁宝桢编纂的《四川盐法志》,以两卷的篇幅总结了四川盐井生产技术,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

随着盐井深度的加深,把当地含油地层给打穿了.这样,我国于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在四川峨眉山下的嘉州(今乐山),凿成了第一口石油竖井,深度至少达几百米,开创了我国钻井取油的新时代.这个成就,在当时居世界第一位,比北美和欧洲早三百多年.美国到1859年才钻成一口深二十一米多些的油井.到清代道光年间,我国四川自流井地方的钻井能手,又用竹、木、钻头构成的钻机,钻穿了四川气田的主要地层,建成了深达一千米以上的气井,使天然气的开采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