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新课程体系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91 浏览:96445

摘 要: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大幅度调整课程结构、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等措施,变"制器"为"育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护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探索既有助于适应国际化教学的需求,也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中外合作办学;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近年来,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许多高校普遍重视的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从2008年起开设涉外护理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实验班),先后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和英国兰开夏大学取得联系尝试中外合作办学.在充分研究和比较国内外护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探索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

1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培养国际化护理专业人才必须采用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课程设置方面,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3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同时参考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估标准[1].

1.1知识目标的体现-合理平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两大课程模块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过于重"术"轻"道",不利于形成学生的护理专业价值观.杨叔子院士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2].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从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转变.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尤其需要强化人文知识模块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所以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精简压缩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大幅度增加人文课程.

1.2能力目标的体现-重点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仅仅强调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国际化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新课程体系里重点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和创新思维的前提,早已被普遍确立为国外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型教学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记忆,相对缺乏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所以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和在普通课程里通过案例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显然是必须的.

2新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为达成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3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经与外方充分讨论,共同制定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新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其中改革与创新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课程结构的调整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平衡:我国现行护理教学课程体系有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每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中专业性知识占90%以上,直接导致平时的课堂教学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为提高就业率,重点课程几乎全部为专业课程,人文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约为10%而且不受重视.而国外护理课程中人文学科课程接近总课时的1/3[3].近年来,中国护理人员参加外国护理学校毕业生委员会(CGFNS)考试的通过率相当低,主要原因就是人文知识不足.所以我们在新课程体系中将人文课程的比例增加到了30%左右,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2.2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调整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学科.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普遍重视医学和护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践课时相对不足.在我们原来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0.5.而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将比例调整为1:1.一方面压缩总学时数,并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拨专款扩建实验室,使实验室的面积和设备增加一倍以上,大幅度增加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新课程体系的实践启示

正如高考已经改革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似乎总也改变不了.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作为护士上岗的必要条件,其考试大纲明显重专业轻人文,似乎成了延续应试教育的护身符,也成了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的绊脚石[4].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话题已提出多年,但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举步维艰,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依然是"主流".所以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4结语

新课程体系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探索,并非仅仅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也为常规护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我国护理教育与世界接轨,培养真正国际化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