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工程建设部队行政消耗性开支管理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27 浏览:119862

摘 要:加强工程建设部队行政消耗性开支管理,是提高部队经费使用效益,实现部队管理现代化、提升综合战斗力的要求,是顺利推进工程建设任务、缓解经费供求矛盾与加强部队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该文从工程建设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等方面就工程建设部队如何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行政消耗;经费管理

一、工程建设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的主要特点

(一)消耗性.工程建设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从军事效益的整体和全局利益角度看,行政消耗性经费所占比重一般要小于工程建设经费,工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属于专款专用.真正维持工程建设部队正常运转是建设单位管理费及其他管理费,均属行政消耗性经费.从单位部门的局部效果来看,行政消耗性经费大多为一次性消费,即投入使用后便消耗掉了.一笔经费开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这项经费活动的终结,其投入不会转化或形成新的资产,没有保值增值功效,也不会形成很明显的实物成果.


(二)复杂性.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涉及面广,其保障类型复杂.既有一次投入,重复使用的,即耐用的消费品,如办公桌椅;也有低值易耗品,一次领用,直接消耗.既有通过或银行存款直接结算开支的,如费,也有转化为物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开支,如笔、墨等.保障类型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经费开支标准不便于制订和控制,经费的使用也难以细化到各实物主体中,最终导致经费开支不易把握,管理难度加大.

二、军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议费、招待费限额控制不住,超额使用经费现象较为严重.会议费、招待费开支数额较大,是当前部队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

2报销出现挤占其他科目现象,“隐性”支出问题不容忽视.军队行政消耗性开支经费来源有限,而实际开支数往往比较大.特别是在军队不经商,全部“吃皇粮”的情况下,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正常经费来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需要.

(二)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乏力的原因分析.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一直以来是困扰部队工作的“大难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思想认识“浅”,执行制度“软”,管理方法“粗”,财务监控“散”,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1思想认识不到位.从主观思想意识来看,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认识不够.表现在:一是对制度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落实制度与制度本身的“两张皮”.

2规章制度不完善.任何制度和体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为经费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部分“钻制度空子”的官兵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三、强化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合理确定经费使用限额.预算管理是经费使用过程中的“龙头”,各项经费的开支,必须严格按年度预算执行,只有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才能既保证事业任务圆满完成,又确保各项经费不超限额、不超比例,达到上级所规定的控制要求.行政消耗性经费限额管理,就是由财务部门根据本年度各事业部门的业务经费总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核定行政消耗性经费指标数额,对其实行限额管理.它是加强事业经费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对行政消耗性经费实施供应与管理的一种经费管理方法.在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下,实行经费限额管理就是要做到:完善现行的会议费、招待费限额管理办法,对办公用品、邮电通讯、编外车辆维修等方面的开支,逐步纳入限额管理范围.

(二)控制结算报销,严格规范单一账户结算.结算是军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结算控制是强化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关口”.目前,我军会议费、招待费的结算方式上大都仍采用由具体承办人结算后到财务部门报销的方式.许多单位采购物资还停留在“分散采购,单个结算”的阶段,没有进入到“集中采购,统一报销”过程中.这些方式很容易隐蔽吃回扣、受贿赂、花大价钱写次品以及弄虚作检测等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结算制度,提高经费结算管理透明度,杜绝或改变长期以来部分行政消耗性经费“暗箱”操作的现象,将各项开支列入明处,公开结算,让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公开化,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控制结算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分离结算,规范单一的账户结算.

(三)健全评价体系,完善财务信息反馈制度.历年来,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缺少一个公正、合理、有效的经费使用效益评价体系.行政消耗性经费投入到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很难用明确的效益评价方法来衡量其使用效果如何.为了适应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保证国家和军队统一的经济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和财务监督检查规范、有序的开展,有必要在总结、归纳以往和现行的考核、评比检查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军队财务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考评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不仅要综合反映单位部门经费管理水平,而且也应控制经费超额使用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