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的综述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25 浏览:42156

作者简介:刘永琴(1989.6-),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平遥,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摘 要:公民教育虽然作为舶来品,但是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本文就什么是公民、公民教育等概念进行分析,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公民教育的意义等进行梳理.

关 键 词:公民;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公民和公民教育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错误的把公民教育与其他概念相混淆.随着政治的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公民教育的地位,认识到原先把公民教育的范畴狭隘化的错误.本文是对我国学术界就公民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以整理.

一、“公民”的概念

“公民”一词最早是出现于古希腊.“公民”的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他们是能够享受主权的一类人,一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生活,惟有城邦的人才能享受.他们的地位要比奴隶、臣民高.这就反映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权利和义务是不平衡、不协调的.

首先是从法律的角度,《辞海》中公民的定义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见,公民实则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成员,是一种资格.公民是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

从政治学的角度,公民是指:“符合公民身份角色的个人应有的行为态度和品质,作为一个好公民,公民个人应该掌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公民”的概念,但是它们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公民是权利和义务相完备的人.

二、“公民教育”的概念

我们知道法律上规定的公民只是一种身份,它不代表真正公民的存在.所以为了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公民就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来进行,即所谓的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的培养,使自然人成为具有公民能力、公民意识、公民品质的社会人.

从社会的角度,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教育国民,使之养成对自己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使之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使之成为异日的公民.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多种途径培育公民具有忠诚国家的意义,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必备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展其责任感和荣誉心,使之成为良好的公民,即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概言之,狭义的公民教育是从知的角度来说,广义的公教育教育是从行的角度来说.

从学校的角度,狭义的公民教育是:较为重视公民教育的正规途径,要求通过正规的教育计划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的知识,注重“三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通常以班级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重视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忽略学生的主动精神.广义的公民教育,其目标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提高学生把知识应用实际的能力;不仅要尊师重道,更注重师生平等交流;公民教育不仅在课堂内,也在课堂外.广义的公民教育注重为学生创造讨论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创造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以平等为特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教育.公民教育不仅涉及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同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公民教育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自己公民的态度和技能;二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实践参与中,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三、公民教育的内容

国际社会根据公民教育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分为:“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有关公民的教育”,将重点放在如何做公民的知识性学习上,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通过公民的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学会如何做公民的行动,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进行公民教育,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所学内容的强化,而且有利于公民行为的养成.“为了公民的教育”,除了包含上述两种类型的公民教育含义外,还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公民教育包含的范畴很大,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涵盖了公民道德、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四个主要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以公民素质的培养为内容;以公民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内容.另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政治素质教育;价值观和态度教育;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综上看,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知、情、意、行.所谓的知就是培养公民的意识,脑海中有公民的理念;情就是指切身体会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意是指坚持维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它;行是指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或者观念上,更要把这种意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实施途径方面,西方各国采取从学科渗透到专门教学与多种方式的结合,体现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公民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以师生或生生相互讨论、探究,学生有资格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

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包括三种课程形态,分别是:直接、间接、隐性.西方国家中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都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些理论的提出也为上述三种课程形态的实施提供了依托.

欧洲国家在中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普遍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进行.正式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育开展的;非正式教育主要通过隐性课程或者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开展.例如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具有的气息,包括校园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团结和合作.通过这种“公民生活”的建设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在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应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

五、公民教育研究的意义

1、从政治的角度,公民教育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规定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对于国家的一切事务,公民有权利去参与.但是公民的参与技能和参与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实现的,即公民教育.我们国家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压制,导致人们的公民意识淡薄.现在虽然我们处在社会中,但是一些人的公民意识依然薄弱,缺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了使我们国家发展越来越、越来越富强,我们必须确认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开展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2、从经济的角度,公民教育的实施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高度发展.经济的快速运转是市场经济在起作用.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平等、自由、竞争等)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循.我们要求全体公民以“平等”为核心进行公民教育,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每个公民都自觉的遵守市场经济运营的规则,那么我们将生活在充满公平、公正的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提高公民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兴衰是与个人密切相关的.

3、从社会的角度,公民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检测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现代社会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培养大量的具有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好公民,从而维护社会的治安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