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共建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20 浏览:120386

摘 要:高校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共建模式,是教育工作者根据所在学校特点、学生专业背景和社会职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夯实就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决策,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共建模式的实现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和协作,针对现阶段我国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脱节现象,我们应该面对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生背景,实现就业指导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整个过程的贯穿,同时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以最终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有效辅导.


关 键 词: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市场变化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与社会需求的供需存在着突出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企业、市场的人才的刚性需求存在着结构化矛盾.我国的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薄弱[1].虽然1993年时,教育部就要求,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大部分的高校对这个问题引起的重视不够,导致此教育仍然停留在灌输和政策宣讲的阶段,况且学生在接触此门课程时已经处于大三或者大四阶段,马上或已经面对就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不高.

二、各方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当今时代的顶尖的人才,近些年来,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家庭、高校等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主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2013年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此同时,国务院还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核心位置,社会各界也将就业的重心放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各高校也将高校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种种原因,各高校也在逐渐加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三、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我们国家的就业课程设置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弊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高校在看待该项课程设置的作用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设置课程理念方面,多数的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课程来讲授,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性学习的角度去看待,这就使得对该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多数学校走的仍然是传统的路线,仅仅是将该课程停滞在政策性的宣讲以及就业流程说明上,所收到的实际效果事倍功半.在教学安排方面,教学节数少且均集中在毕业前夕,只是在表面上对就业技巧进行简单的培训,就业指导的实际意义被大打折扣.在教学结构方面,以传动型的课堂讲解为主.授课形式单一死板,内容枯燥安慰,甚至有些高校只是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读、严重缺少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环节、缺乏校内外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的趋势、热门行业瞬息万变,就业指导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地将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快速地反馈给学生.

四、实现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共建模式的有效途径

1.共建模式应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高校都在不断的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此举不仅意味不同层次的高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同,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差异化,更意味着学生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差异化,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上.这种就业的差异化反映出学校内涵建设中对于培养人才理念的特点和社会相关领域对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和工作所收到的效果的认可程度.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共建模式要结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寻求岗位时,许多专业特别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强的学生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进行求职.

2.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模式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各高校在自身的定位,生源质量、擅长领域的诸多不同,导致高校的层次参差不齐,差异也愈加明显.但是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却是全国统一的教材,这就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统一教材的效果被降低.另一方面对高校来说,使用统编教材,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在无形中被削弱了,不能很好的满足个性化的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本身所学习的的专业不同,对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就业需求就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变化,所面临的求职行业和岗位也大不相同.即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行业和岗位的细分化和专业化,对所需技能也存在着差异.各个高校在学生的教学上,特别是在细分方向上,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说明.这些求职中所需专业背景及相关的因素,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否则,就业指导课程将失去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3.针对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共建模式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

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优势在于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尝试多种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就业指导课程着重于以人为本,着重于人的教育和引导,将因人施教,因材引导作为首要目标.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师队伍人数少、经费投入少、师生比大等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有不利的条件下找到一条有效的渠道,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各高校应针对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指导老师应该将学校培养人才的理念和专业学科的分析有机地融合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进而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其次,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教师上要有意识的固定.一方面,选派某些任课教师固定地、针对性地对某一专业或某几个关联的专业学生进行长期性的授课,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使任课教师的备课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可以达到逐渐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的目标.有效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开展依托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中不仅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个性化差异的辅导,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学校、就业三方面的满意,实现利益和人才培养的最大化.

4.着重于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实现全程就业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教育的结果就是就业,教育在这个学校、学生的循环中只是一个过程,就业则充当着结果的角色..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有在大三或者大四阶段才开始启动,现实情况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或结束,开始或者已经面临就业问题,那么,就业指导和学生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就业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其帮助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作用而不得不沦为应景之物,没能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共建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强调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还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的质量,实现就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这样,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共建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大一阶段)、中期(大二大三阶段)、后期(大四阶段).在前期的学习中,就业指导应该侧重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专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着重于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在中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应该着重于专业学业指导和反馈就业市场的新变化这些方面,侧重于帮助学生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解读所学专业和应用领域,明确并使得学生了解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专业的深刻认识,进而完成学生在知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在后期,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的求职技能的指导,这个阶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就业指导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求职技巧的辅导以及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等其他方面的就业怎么写作中.

5.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和反馈,及时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影响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就业市场的变化,但是,就业市场又固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国家的政策、方针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观察可以预测就业形势的好坏.这时,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把其凭借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的判断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现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某一行业也存在着稳定性和变化性.行业就业的稳定性体现为同一细分行业的公司,对于相近岗位上招聘的人员所要求的差异性不大,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的考察重点上也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形.与此同时,每年都会有新领域和新就业的增长点的出现,对此,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沉淀出学生所在专业就业市场的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就业市场的增长点,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就业的实践性.同时,基于以上的种种因素,如果想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实现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共建模式更加良性的互动,就要就业指导老师对所传授的内容和教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就业的总趋势,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