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4 浏览:9241

作者简介:张咏梅(1991―),女,汉族,籍贯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摘 要: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以了解教育的效果和水平.针对传统评价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相关的课程评价改革标准.本文将从传统课程评价分析、《纲要》课程评价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改革经验以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这四个方面对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 键 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作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以了解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有很长时间,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严重受阻.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把课程评价改革作为重要步骤,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新课改的枢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思想.

一、传统课程评价分析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这种评价最大的缺点是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长期盛行的外部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的致命弱点,而这一外部评价标准的核心是作为客观知识测验结果和获取文凭学位依据的分数.[1]

首先,传统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中,考试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激励.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导向,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错过了专业特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也磨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课程评价制度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体社会化.

其次,传统课程评价对学习的过程不够重视.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其评价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它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作出评价,而无法衡量个成长过程中的意志努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也无法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

再次,传统课程评价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传统课程评价中,评者是主体,评价对象是客体,评价者按照自己预定的标准来评价,也就是说分数是由老师给出,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评价方式,都只能是服从评价的结果,学生既没有评价的义务,也没有评价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纲要》课程评价改革目标概述

针对传统课程评价的不足,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二)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三、课程评价改革经验

从2001年《纲要》颁布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的课程评价改革中,在课程评价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积攒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课程评价理念――重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改革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新课改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新课程评价理念以“发展”为核心,强调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得到广泛认同.

课程评价体系――重过程

新课程评价改革改变以往量化的评价方法,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如学生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都在各级学校开始实施,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发展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等,能够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2]在新课改的评价体系中较好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三)课程评价主体――重学生

新课程评价改革倡导一种多元的评价关系,改变以往以教师这一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形成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评价的交互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即“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3]

四、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为了使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制度改革.[4]一是要协调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与其他教育改革;二是要同时加强评价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三是评价制度改革要避免简单化;四是要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思考和设计评价制度改革.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这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创新,最终使教育评价制度得以完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

[4]严隽琪.推进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N].人民日报.2013年5月29日(第20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