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29 浏览:140946

摘 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素质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什么叫素质?素质教育思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又是什么?如何更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界和全国亿万家庭、千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关 键 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30-02

1.提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国家提出了"加强双基"的要求.接着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要重视非智利因素的培养.这些思想的提出,虽然没有冠以"素质"一词,但实际上很多东西已涉及到素质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次便是"素质"一词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提出和经常性的运用.1985年5月19日,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后来"素质"一词有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出现,但此时还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第三阶段,即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正式明确提出来.可见,素质教育这一思想是在克服应试教育不足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教育理念.

2.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预期的基本的教育成果和大致规格要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所要达到的水平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大致规定.因此,在确定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依据.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为实现这个目的而规定的教育总方针,它应该是我国指导制定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要注重基础教育的性质.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为了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教育,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重要基础.所以说,基础教育的内容及层次应该是制定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三是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层次.只有根据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层次的科学分析,同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使它即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因此,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使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学生个性,又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思想品德、道德观念、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等等态度,努力提高他们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四有"新人为国家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但归纳起来.以下几项则更为恰当: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它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第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素养的教育.包括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智力能力的提高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等.第三,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理想人文精神教育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对教育.第四,生理体育素质教育.包括青少年男女生理成长过程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以及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体质体能的锻炼和提高的培养教育.第六,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指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培养中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鼓励他们的奋发有为等多方面教育.第七,劳动技能的教育.指对中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教育、劳动组织及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第八,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第九,挫折教育.主要包括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如何克服困难、挫折都教育,培养他们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坚强信念.

4.素质教育思想的实现

当确定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之后,怎样实现这一教育思想呢?优化培养方法是教育者应该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粗浅认为,采用激励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优化培养方法.当然激励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谈以下几点:第一,知识激励法.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最好阶段,而各种教材的内容又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提炼,所以,教育者可利用这些知识固有知识内在的强烈吸引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和进而产生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第二,故事激励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向上的学习精神,这主要适应于历史、语文、地理等等课的教学.第三,竞争激励法.利用中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讲清成功者如何光宗耀祖,又为自己一生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竞争激励的形式,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集中到学习上来.第四,辩论激励法.在课堂中,有些问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或辩论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容易记住和记得牢.第五,中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事物富有新鲜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中突出一个"新"字,以此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蕴藏的素质.第六,校外基地法.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校外的爱国教育基地、风景名胜景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动物园、科普基地等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中小学生高尚情操、爱国热情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为中小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文选[m].甘肃人民出版社.

[3]何爱军.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5]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