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走下神坛了?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96 浏览:14744

英语,一个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字眼.爱,因为它让许多人推开了国门,去感受更大的花花世界,恨,因为它让不少人苦苦挣扎,奉献了多少个夜夜.

30多年来,英语热潮席卷三代中国人,已然升华为求学就业的筹码,一场久盛不衰的全动:中考、高考、四六级、考研,甚至更后面的入职测试、职称评审,都有着它的一席之地.

但一面是英语学习过热,一面是实际效果不佳,这样的矛盾深深地困扰着大众.网络上,“把英语拉下神坛”、“英语滚出高考”、“给母语学习让路”等言论层出不穷,现实中,“英语拟退出高考”、“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英语课”――中国在英语考试上的改革不断引发热议.

于是,关于“中国学生该在英语上投多少精力”的话题再度被翻出来,不少人认为,是时候给英语降降温了.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持续升温.然而,要真正地找到病因并开出良方,还得往前深挖,从头说起.从古至今,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在“神坛”和“谷底”起起伏伏.

走过的150年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陆建非

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不能独善其身.英语的起落沉浮,也是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的缩影.

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师同文馆,开始培养英语翻译人才,此时英语正式进入中国.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把学年制改为学分制,英语的学分在当时与国文并列.那段时间,教会学校不断兴起,学习英语的氛围很浓.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苏迎来了蜜月期,俄语力压英语,成为当时唯一的外国语.此期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也让英语教学点从最初的50所变为了9所,英语受到了冷落.但后随着中苏交恶,俄语教育开始收缩,且我国同西方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英语迎来了短暂的喘息.1962年,它成为了高考科目,两年后又被教育部列为第一外语.但好景不长,“”让整个高考制度处于瘫痪状态,英语学习也随之停止.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陆建非告诉《新民周刊》:“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十分跌宕起伏,到现在一共走过了150年的历史.在这段历程中,1977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是最重要的转折点,此后英语教育在中国越来越越受到重视.”

“”以后,英语的地位慢慢开始恢复.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正式迎来了春天.1983年,它首次成为中考科目,1984年,成为高考主科,1987年,大学英语四级开考,1989年,大学英语六级开考,1992年,英语从必考科目陡升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

21世纪到来,中国开始申办奥运会、加入WTO、鼓励出国访学和留学,迈向世界的脚步越来越远,英语教育也持续升温,“新东方”的俞敏洪和“疯狂英语”的李阳一度成为英语学习的偶像.

英语教育在中国不断兴起,无论是还是民众都越发重视,但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不断地修正.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高洪德说道:“最初的英语教学重视语法规则,而后慢慢转向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近期,新一轮的改革也在进行,希望让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交际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

南京市鼓楼分局水佐岗派出所在会议室开辟了英语角,请来了南师大外籍教师给民警上英语课.

陆建非也指出,今后英语教学的重点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顺畅、得体、有效、愉悦地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同时,他还提到,目前上海正在从“国际化大都市”转向“全球城市”,这对于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母语和英语冲突?

2013年底,北京市考试院曾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指出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降低20分,语文增加30分,高考英语降低50分,语文增加30分.此消息一出,全国哗然,众说纷纭.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还曾在微博对此事评论道:“削弱英语教学的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该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现在的孩子语文水平下降严重,有人认为英语的降温能够给母语留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但也有人认为,在国际化的今天,英语扮演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此举并不可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曾发布过《2013年英语教育网络的调查报告》,其中有45758名网民参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家长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比学习英语更重要,目前孩子在英语学习中投入的精力超过语文.

陆建非告诉记者:“把母语退化归因于英语学习过热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它是由综合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母语退化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让世界各国的主流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再者,我们现在进入了快餐文化和浅阅读的时代,不少人用数字阅读取代了纸质书籍,缺乏连续性、深层次的阅读,语文水平自然会下降.另外,现在的语文课本也是缺乏向善、向真、向美的东西,显得枯燥无趣,难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语言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不再是欧美国家的东西,而是属于整个世界,用骄傲的大国心态去排斥它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风靡全国的新东方英语在天津再度掀起学习英语热潮,天津新东方全民学英语大型讲座近日在天津体育中心举行.近万名听众到场听讲.

面对社会的大讨论,国家的最新政策已经出台.国务院于2014年9月4日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此方案中指出英语总分150分不变,这也代表层面对于英语的看法,它的地位没有丝毫的撼动.

高洪德也举例指出,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的,不会产生任何冲突,“像季羡林、林语堂、胡适这些大学者,他们首先是把中文学得很精通,然后用中文去促进外文的学习,外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还会反过来促进中文.两者不会互相干扰,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术语,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这也就要求老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拓展语言背后的文化,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不少专家提到,中文是综合性的语言,很多时候是靠感悟,而英语不同,它比较理性,条理更加清晰.两种思维的交互学习对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健全心智非常有好处.

回归交流本质

中国学习英语的历史已逾百年,在升学考试的高压下,很多学生也能在卷面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的却是“哑巴英语”,不具备用英语流利沟通的能力.

近来,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地相继传出高考英语改革消息,“取消英语考试”、“降低分数”、“改变题型”的消息层出不穷.尽管这些方案没有拍板定下,还有很多是误传,但却掀起了一阵阵社会大讨论,似乎英语降温已经不远.

然而,不少专家指出,这一轮的英语改革并不是要让英语退出主流舞台,而是要弱化其在试卷上的地位,让大家意识到语言学习的初衷,让其回归交流的本质,扭转“哑巴英语”的困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表示:“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方案就决定了学的方式.如果高考要考口语了,学生们的口语水平也就能马上提高.现在举行大规模的口试并不容易,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后或许通过网络测试软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高考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考试模式变了,教材内容编写也会随之改变,从应试走向实际运用.而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角色,老师又该如何转型来应对这一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卜玉华教授研究“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多年,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前不久,她刚去过安徽考察,发现当地的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是用母语来解释英语,一节课上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讲中国词.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人赞,有人骂.

她对此现象评价道:“语言的学习要讲究连贯性,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加入过多的中国词,会导致英语句子的碎片化,很不利于孩子的连续表达.只有当孩子们在平常练习时养成说完整英语句子的习惯,在以后的交流中,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在,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自身的口语水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90年代毕业的那些老师,英语中还夹杂着很重的方言口音.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引导孩子们说出一口标准、流利的英文?新的政策下,他们又该做何改变?

高洪德认为,英语教师对于自己的缺陷要有客观的认识,要下决心不断完善自己.如果自己的口语不好,一方面努力改进,另一方面应注意借助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来训练学生.

陆建非也指出:“老师应该是走在学生前列的,今后要多与世界接触,多看外国杂志、报纸,并定期去海外进修、访学,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新时代所淘汰.”

未来何处去

毫无疑问,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英语在中国只会越来越火爆.对于英语教育的未来发展,专家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王立非说:“英语未来不会降温,因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这样的一块敲门砖.今后的英语教育会从‘应试’走向‘应用’,从‘通用’转向‘专用’,从单纯语言学习转向英语和学科学习的融合.”

陆建非也提到,现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语言教学方法叫做“浸没法”,也就是用外语去教某些科目.从孤立、单独的语言教学,转向内容与语言的融合学习.他指出,这样更有利于创造广泛的交流机会和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目前,我国虽也有双语教学,但也仅是个别课程或者个别时段,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该方法日后可以更多地推广.


现在,不单单是中国在学英语,世界各国都在学习别国的语言,包括英国、美国的不少家长也把孩子送去学汉语,孔子学院的日渐走红也说明了这一问题.高洪德指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未来学校要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今后,学校的课堂会出现更多的语言,通过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逻辑思维、人文素养.”

英语在当今已成为全民必备的技能,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其他力量的支持.在新政的背景下,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若它们不能及时透析新政,调整自己的角色和步伐,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但若它们能够看准学校英语教育的缺口,以实际运用为导向,设计出更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便能处于不败之地.

16世纪末,莎士比亚活着时讲英语的人还不足500万,而今天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约有4亿,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并经常使用的人约有3.5亿,把英语作为外语且能流利使用的人约有1亿.

回望历史,中国人学英语的初衷,不过是为了多掌握一个工具.但如今,时代的更替却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现在的它,一会被捧上神坛,一会又被摔入谷底,命运难以捉摸.现在,是不是应该用更理性、冷静、包容的心态去坦坦荡荡地面对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