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76 浏览:3257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作为学生重要的社交工具,其课堂教学的“活水”为何物?当然是生活.但长久以来,老套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源自生活的小学语文教学紧锁于校园的“深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份外之事,本该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他们眼里一潭绝望的“死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迫在眉睫.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中心,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也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使学生在与实际社会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去获取真知,取得全面发展.

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五彩纷呈,但其共同的指向无非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取得良好效果.

一、课前组织学生认真接触、仔细观察生活,丰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之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沉睡的感官被唤醒,尽情地融入春天,他们感知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有灵有肉的、在书本里找不到的春天:书本里的春天也很美,但美得太遥远,以致他们伸出手去,也只能触摸到白纸黑字;书本里的春风也很柔和、很清香,可怎么吹也吹不进他们的袖口、钻入他们的鼻孔.他们看见花坛里紫色的玉兰花打苞了,学校前面的菜花地里农民在种庄稼,当他们仰起凉风吹拂的脸庞,欣喜地发现正有大群的鸽子从校园上空飞过,与春天的亲密接触,使学生们心中的春天不再是书本上的插图――“柳树绿了.花儿开了,燕子飞来了”.当他们回到课堂,便能畅所欲言,说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立体的、个性化、生活化的春天,他们作文本里的春天,也不再是对《春天来了》的成功克隆.

二、课中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如:在教学课文《春笋》时,特意制作了形象可爱的春笋头饰,这个出乎意料的创意显然大受学生欢迎,他们争先恐后,戴上头饰,化身为笋.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好奇、求知欲强的小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与教师一起用有声语言、仪态语言去表演“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土里钻出来,一节一节向上长”的过程.同时,教师又配以生动的flash动画演示以及竹笋图片、实物的展示.在具体可感、妙趣横生的竹笋世界,学生们领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无穷乐趣.

三、课后向生活延伸,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丰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语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培养,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小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别出心裁,充分体现出探究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生活化特征:或布置课本剧,让学生课后配合表演;或引导学生结合刚学习的贺卡制作,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贺词;或鼓励学生续写课文中的故事等等.这些做法加强了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得以向课后生活拓展延伸.如:在教学小学语文诗歌《乡下孩子》时,引导学生课后观察城里的孩子,模仿该诗写作《城里的孩子》.这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看似较难的课外延伸,却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最终,他们用稚嫩的诗句、惊人的创造力打动了评分的老师.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怎么写作生活的,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铜墙铁壁”,让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生活天地息息相通,将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要加强对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增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要关注他们目前达到的语文水平,更要关注他们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只有将语文课堂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语文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对学生实施语文综合素养教育的新课程要求也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