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义务教育机构编制资源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83 浏览:145254

义务教育是国家设定学段的免费教育,其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特点决定了教育生源的广泛性,同时定向性布局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优抚政策的落实,上学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导致择校热、大班额风潮愈演愈烈.如何优化区域、城乡、校际义务教育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是确保人人享有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实施编制规划,削减学校基础条件差异

学校基础条件差异化是造成教育资源失衡的首要原因.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参次不齐的现状普遍存在,由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多种因素导致差距越拉越大,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第一,落实和省级统筹基础上,在县域范围内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机构编制设置为牵引,从机构编制调整到财政拨付补助、师资队伍流动、校舍选址改建等方面,主动破除学校属性与资源分配的固性联系,从设计层面上创造优美的办学环境和均衡的政策支撑.第二,教育系统机构编制的管理,落实好总量控制、动态调整要求,赋予县级编制部门适时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相关职能,根据区域、城乡、学校类别和生源数量等情况,分门别类核定编制员额,在核定标准上不搞一劳永逸,不搞一刀切,真正走出“编制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路子.第三,限制中心城区优秀学校单体编制数量过度膨胀,在既定总量内,通过与新建、薄弱、偏远地区学校之间编制调控,加以配套完善的奖励与补贴制度,引导教师和学生合理分流.适当提高弱校教师编制员额,加大新聘教师安置比例,通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力量投入,加快推进偏远地区和驻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优质资源扩充,实现校际教育互融共进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注重发挥名校教学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校际之间联合办学、教育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学校之间互通互融、共建共强.从实践看,在落实独立法人、财务、招生、颁证和分离校园及基础设施等“四独立一分离”,彻底解决“公参民校”问题的前提下,可实施三种模式:一是组建学区制教学体系.打破各自为政的办学定势,坚持并进取向,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联合相同学段学校实行学区化管理,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学区决策、管理和协调机构,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建立大学区教学体系,统一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教学监测以及绩效考核,各成员学校取长补短,实现共建共强.二是实施集团化办学.以名校为龙头设立跨区域、跨学段、跨类别的公办、民营或合营性质的教育集团,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资产和人员重组实行连锁办学,实现管理、师资和资产等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改造升级弱校,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同时要克服和解决好过度依赖机构编制资源、年检效用偏低、学生收费过高等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形式,建立中心城区与偏远乡村、名校与弱校、示范学校与新建学校等相互结对模式,以强对弱实施教学、教研、管理资助,完善教师双向教学交流机制,以捆绑考核方式强化目标责任制,将弱校绩效考评纳入强校绩效考评内容,促进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均衡发展.


三、优化师资配置管理,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师资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在城乡、校际和学段分布结构不合理现状普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培养管理体制封闭,特别是偏远地区和驻村教学点教师职业吸引力不高,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校的综合需求.对此,笔者建议:第一,合理掌控教职工编制结构.缩减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岗位数量,一般性教育管理岗位由教师,减少专职管理岗位比例.适当提高一线教师津补贴标准,落实一线教师与非教学岗位教师差别化待遇政策.严格审核教师提前离岗资格,杜绝挤占教师编制、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问题.第二,探索实施优秀教师多点执教.参照医疗卫生系统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模式,通过学科统筹、课程设计以及教研合作,整合优秀教学力量,实施教师“双向执教”,逐步完善名校与弱校之间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引导在职、离岗或退休优秀教师到偏远边穷地区学校支教讲学.在完成正常教学活动的同时,鼓励和倡导优秀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种形式的专职教学活动.第三,落实弱校教师待遇倾斜政策.完善符合艰苦偏远地区学校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职称晋升向其专任教师倾斜,并适当提高教师津补贴标准.增加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教师脱岗研修、集中培训、外出访学比例,加强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四、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利益关系分化,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投资主体多元取向加剧资源配置更加不均衡、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政府的政策规划与非政府办学的实施难以有效衔接,等等.对此,笔者建议:一要加强领导体制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公益性质,对政府与学校责权关系重新调整分配,分类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配套政策,减少检查评比、考核验收等过多行政干预,并通过教育立法形式加以确定.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非营利性义务教育学校,统一纳入各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二要加强办学体制创新.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举办主体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投资办学,充分挖掘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缓解教育供需矛盾和基层财政压力.严格审批由公办学校领办各类民办学校,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避免非公办学校出现过度的机构编制资源依赖和无序的市场化行为.三要加强考核评价体制创新.根据教育资源布局和基础条件差异,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分类考核标准,既要有完善的共性指标,又要有切合实际的个性指标,并按照联合办学、强弱互助原则实行捆绑考核,通过绩效沟通和考核结果运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畅通社会、企业、家长参与教育监督渠道,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办法,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新格局.

关 键 词:义务教育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