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本中一节实验课的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1 浏览:12418

现行物理教材中,对每个实验都基本上是探究性实验,这要求实验室要提供必要的器材,然而,对农村中学来说,器材十分紧缺,要完成每一个实验困难较大.在此,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就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中一节实验课作一点改进.

2012年6月出版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教学目标有三点: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2.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用天平测质量前面讲过,教师上课时不必过多交待,只要稍作强调.量筒的使用这节课也要重点讲,但有前面有关刻度尺的使用为基础,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但对测密度这个实验,教学目标中要求“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关键是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这一点对农村现有的实验室及农村学生的现状,班额大、学校现有器材有限,对这个实验要做好、做完整真的有些困难.教学中我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这个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具体操作如下:


教材的安排是先测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并且是先测盐水的密度再测小石块的密度,这样做要两次用到量筒,而且,第一次用完量筒后要对量筒进行清洗,不然会对测量带来误差,如果不清洗也可以一节课上用两支量筒,但由于我校具体情况,班额大,实验室器材少,要使每组两支量筒是做很难做到的,于是我就对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先测小石块的密度再测液体的密度,只不过这里我就让学生不去测盐水的密度,而改作测水的密度,这样就完成了一节课一套器材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教师讲完量筒的使用后,让学生讨论怎样用量筒来测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并要求学生口述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中要记录的数据,设计好记录表格,可依照书上测盐水密度数据记录的表格来设计,教师进行检查学生设计的表格.最后选择如下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1.先让学生用天平测出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质量,将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里;2.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并记录在表格中;3.用细线将小石块拴好后慢慢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并记录下此时量筒中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并记录在表格中;4.算出小石块的体积V等于V2-V1,填写在设计的表格里;5.根据表中数据算出小石块的密度,并填写在表格里.

接下来就利用刚才使用的器材来测水的密度:上面测小石块的密度所用的器材可以暂不收拾,直接利用其来测量,操作过程按这样进行:1.将小石块从量筒中取出,让学生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实际上刚才学生也读出了,就是V1,只不过由于放入小石块后,这个体积肯定会变,所以要让学生重新读),具体用什么字母表示,根据学生设计表格时的情况而定,教师不作强求,这里记作V3;2.用天平称出小烧杯的质量M杯,记录在表格里;3.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一部分,读出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记作V4;4.算出烧杯中水的体积:V等于V4-V3,记录在表格中;5.再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算出倒入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水等于M总-M杯,并记录在表格里;6.计算出水的密度并填写在表格里.

照这样来做,实验教师在准备器材时,只需要天平一套,量筒一支、小烧杯一个、金属块、水、细线这些器材,学生就能完成了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验器材紧缺的问题,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后我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来看,学生从实验数据的记录到处理,都达到了我预期的要求和想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在实验报告上对结果与书上不相符合,出现偏差之处进行了误差分析,找到了原因.所以,我对这节内容的这样设计感到很满意,再此拿出与各位同行共享,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各位同仁指正.我相信,在我们农村实验器材紧缺的条件下,只要各位老师认真思考,挖掘各自的潜力,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我们一定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