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对高中化学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83 浏览:20374

摘 要:新教师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感悟和思索,主要分析高中化学知识、学生的特点及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 键 词:高中化学新教师有效教学教学反思

自从踏入教师行业已有三年时间,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探索中,英国教育学家斯腾豪斯认为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1],作为年轻新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教书,不断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技能,才能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面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感触与思索整理如下,希望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一、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1.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既是在初中基础上的延续,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对典型生活中化学现象进行表观的解释,提供的相关素材简单直接,相关解释容易接受.而到了高中素材急剧增多,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展开了阐述,要求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而且要学会素材与理论的整合.具体的说除了要学会分类、迁移、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注重物质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2]―“化学三重表征”的融合.而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探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化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感觉化学特别难,主要体现在认为化学知识过于零散,记不住容易混淆,对于重要的原理理解不了,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对于化学计算尤其是涉及化学专业术语的计算,学生不会应用比列关系,不会将相关的数据转化为最简单的比例关系.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重要的分类搞不清楚,尤其是对化学物质的定义,理解的不准确,头脑中往往是想当然的去给物质下定义,这对于熟悉的物质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稍微陌生的物质就无从下手,随着对定义模糊的增多,最终感觉化学知识又乱又杂理不出头绪来.另一方面,高一课本第一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部分学生由于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尤其是对于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缺乏的孩子,理性思维的建立相对滞后,对物质的量等类似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刻,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其次学生对于重要的原理,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部分学生不去注重理解,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最终题目稍微变动又无从下手,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学生容易钻牛角尖抓不住主要矛盾,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后,学生对于化学计算通常是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灵活的运用守恒、极限、检测设、平均的方法.

二、新教师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综合的来描述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新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抛弃“知识传递者”的旧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3].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师要“备知识、备学生”

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课堂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备课,对于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备课过程除了“备知识”更应该“备学生”,首先实实在在的将课本和教参看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准备一个草稿本,将你认为需要注重的环节或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虑简单记录.其次找上两本练习册从头到尾做上一遍,在做的过程中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在草稿本上记录,最后再将课本和教参认真的过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头脑里会建立起自己的思路也就是教案的雏形,通过整理设计写出第一遍教案,然后积极的与老教师联系听课,此时听课的效果会非常好,因为在前面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已经认识到哪些方面不好处理,在听课的过程向老教师学习,看人家是如何处理,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这样下来对自己写最终的第二遍教案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翔实的资料.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不要没备课就听课,这样你会完全被老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堂课听下来只觉得老教师讲的好,但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堂课.二不要原封不动的照搬老教师的课,这样下来你会发现老教师讲的谈笑风生游刃有余,而自己讲时就感到干巴晦涩,学生也不会真正的融入你的课堂.

2.新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新课程凸显了“注重教师行为转变”的理念,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4].尤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而不应该随意的加大难度,不要将高二选修的内容提早的带入高一课堂,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化学思维的形成同样如此.过早的拔高可能让极少数同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斗志,但对更多的同学来说,不符合客观规律,甚至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的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加深理解.同时重视书本的章节安排,不要将兴趣探索课变成了枯燥传授课,对于一些抽象原理的介绍,像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原子结构、平衡移动等问题,教师应该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通过图示模型来展示,也要注重应用多媒体动画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事物熟悉化、图示化、具体化.对于高一阶段的计算主要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氧化还原,对于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要鼓励学生敢于去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新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新教师首先要坚持写反思笔记,对教学环节、教学理念以及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笔记要注重实效而不是刻意于形式,要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化学教学中作为反思的素材或案例很多,例如学完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可以把涉及到的平衡常数做一专题分析.同时,对于自己一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或者同事之间一些高中化学难点、疑点的探讨,甚至是学生的一些独辟蹊径的见解都可以收集记录下来,最终可以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教学档案袋.

其次,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反思能力.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和过硬的科研能力[5].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问题而有的放矢的开展课题研究,对于这类课题越具体越有针对性,例如课程、教法、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案等,并且与反思密切相关,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入研究,由反思型教师逐渐过渡到研究型教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薄之见,如果都能做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我想说的是教书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不断探索与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成熟的、睿智的优秀教师!